沛沛西汉沛人。本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歆之父。治《春秋谷梁》,以阴阳休咎论时政得失,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后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专权,议欲罢退之,被谮下狱。成帝即位,得进用,更名向,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校阅中秘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三人成虎》

沛沛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沛沛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沛沛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人犯错误。

沛沛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沛沛
沛沛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沛沛
沛沛魏王道:"我不相信。"
沛沛
沛沛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沛沛
沛沛魏王道:"我开始质疑。"
沛沛
沛沛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沛沛
沛沛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沛沛
沛沛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沛沛
沛沛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沛沛
沛沛太子结束了做人质,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
沛沛
沛沛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沛沛
沛沛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叶公好龙》

沛沛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沛沛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沛沛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沛沛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历史上的叶公却不是这样的人。
沛沛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沛沛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沛沛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沛沛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沛沛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孟母三迁》

沛沛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沛沛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沛沛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沛沛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沛沛
沛沛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沛沛
沛沛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沛沛
沛沛(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沛沛
沛沛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沛沛
沛沛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沛沛
沛沛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师旷论学》

沛沛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沛沛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沛沛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沛沛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沛沛平公曰:“善哉!”。
沛沛
沛沛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沛沛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沛沛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沛沛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沛沛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沛沛《师旷论学》,出自《说苑》,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

《战国策 · 乐毅报燕王书》

沛沛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沛沛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沛沛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返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返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沛沛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乃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沛沛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于江而不改。
沛沛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沛沛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沛沛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伐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城池变成了燕国的郡县。还有三座齐城没有攻下时,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对乐毅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派骑劫去代替乐毅当了燕军的统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齐将田单用巧计欺骗了骑劫,终于击败了燕军,并收復了七十座城池来重建齐国。
沛沛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着燕国战败的时候而进攻燕国。燕惠王派人去责备乐毅,同时也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国家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为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各国无不为之震动,我哪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适逢先王逝世,寡人刚刚继位,左右大臣就蒙骗寡人做错了事。但我所以派骑劫去接替将军,是因为将军在外辛苦作战的时间太久了,因此召将军回国暂且休息,并共商国家大事。可是将军听信了流言,误解了我的意思,因而和寡人有了隔阂,于是抛开了燕国跑到赵国。如果将军是为了自己打算,当然是未尝不可的,但您又用什么来报答先王知遇将军的情意呢?”
沛沛望诸君乐毅就派人送去一封信,回答燕王。信中说:“臣不才,不能很好地奉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乎您的心意,我怕蒙受到杀身之罪,以致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损害了您的仁义,所以才逃到了赵国。我背着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为自己辩解。
沛沛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我担心您手下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留用我、信任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用来奉侍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敢写信作答。
沛沛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不随意把俸禄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授给功高的人;不把官职随意赠给他所喜欢的人,而是让给称职的人去做。所以,先考察人的能力然后再授给他官职的国君,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国君;根据人的品行来接交朋友的人,是能够显身扬名的贤士。我以我所学的道理来观察,我认为先王的举止措施是意向高远而超乎世人之上的,所以我才借着魏王派使臣出使燕国的机会,使自己得到了燕王的了解和赏识。承蒙先王破格举用,把我从一般宾客中提拔上来,而且高居于群臣之上,不与宗族贵戚商计,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认为遵奉命令,听从教导,就可以幸免获罪了,因此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沛沛先王指示我说:‘我对齐国怀有深仇大恨,不顾自己的力量薄弱,要把攻伐齐国作为国家大事。’我回答说:‘齐国继承了称霸天下的传统教化,又有屡次战胜诸侯的余威,武备熟练、惯于作战。大王要想进攻它,就一定要联合众多的国家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各国,莫过于和赵国结盟更便当了。再说,齐国的淮北地区及宋国旧地,是楚国和魏国都想占领的地方。如果赵国同意与我国结盟,楚、魏一起尽力,四国共同攻打齐国,齐国就会大败了。’先王说:‘很好。’臣就亲自接受先王的命令,准备好符节,遵命出使到了南面的赵国。待我完成使命归来时,就起兵攻打齐国了。凭着昭昭天理,托赖着先王的威望,齐国黄河以北的地区,随着先王的兴师伐齐就全部归燕国所有了。我们驻扎在济水边的部队,奉先王命令追击齐军,也大获全胜。轻装的精锐部队,使用锐利的武器,又长驱直入齐都,齐闵王逃亡到莒地,仅仅身免于死。齐国的珠玉财宝,武器装备和珍贵器物,全部收入燕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里,燕国原有的被齐国夺去的大鼎又返回历室殿中,齐国的宝器陈列在宁台之上,蓟丘的植物也种到了齐国汶水旁的城下池边去了。自从春秋五霸以来,功绩没有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他的心志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辜负他的使命,所以分出一块土地赏赐给了我,使我可能和一个小国诸侯的地位相比了。我不才,自认为能遵守命令,听从教导,可以幸免获罪,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推辞。
沛沛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在建立功业之后,就不让它半途而废,所以能够名垂青史;有预见的人士,在得到名誉之后,就不使它遭到败坏,因而能够流芳百世。像先王完成了报仇雪耻的大业,削平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国,缴获了齐国八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宝,直到他将离开我们的时候,还最后發布诏令——告诫后代继承者的遗嘱。那些执政管事的大臣,按照先王的旨意,安排好了先王的庶出子孙,恩德施于百姓,这些都可以教育后代。
沛沛我听说善于创始的人,未必善于最后完成;善于开端的人,未必善于了结。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能够远征到郢都。吴王夫差却不以伍子胥的意见为是,终于赐死伍子胥,并将伍子胥装在皮囊中投入江中。由于吴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生前的意见能够帮助自己建功立业,所以把伍子胥投入江中之后也不悔悟;伍子胥不能及早地看到两代国君胸怀、器量的不同,所以直至要沉入江中时,也不改变自己的观点。
沛沛所以免遭杀身之祸,保全自己的功业,用来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所选择的上策。自己遭到诋毁和侮辱性的非难,从而毁坏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为担心的啊。冒着不测的重罪,以侥幸而为自己捞好处,这种不合道义的事我是不敢做出来的。
沛沛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友情断绝了,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离开了原先的国君,也不去设法为自己洗清名誉。我虽不才,却多次受到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您手下的人只听信身边人们的话,而不了解我这被疏远者的所作所为啊。所以我冒昧地以书信作答,希望大王费心浏览一下我这封信并好好考虑一下吧。”

沛沛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题目是后人所加。主要叙述燕昭王时,大将乐毅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惠王即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害怕出现祸患而出奔赵国,燕国就战败了。惠王遣使谴责,乐毅便作书辩说。先缅怀先王对其知遇之恩,追述伐齐之功业,也表明自己对燕之耿耿忠心。极力颂扬先王之贤明,君臣之融洽,反衬惠王之昏庸。最后言自己奔赵正是为全先王之名和惠王之义,以古之君子为榜样。同时也对惠王提出了希望。全文无正面批驳,而从表明自己心迹入手,心平气和,情辞恳切。清浦起龙评:“无一语遮盖,一字粉饰,浑厚平直,昌明磊落,战国第一流人,第一等文。”
沛沛本文之序是史官的叙述,交代了乐毅为燕昭王破齐立下大功,后燕惠王误信齐国的反间计,夺乐毅兵权,乐毅不得已投奔赵国。齐乘机败燕军,收復失地,復兴齐国。燕惠王悔,派人去责怪乐毅不该离燕,并望他回国。为此,引出后部分乐毅的“报燕王书”,陈情述志,表明心迹。
沛沛乐毅针对燕惠王对他的责怪进行驳诉:
沛沛首先,言明自己奔赵的目的在于:“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并强调自己不能“顺左右之心”,暗示自己遭人构害。
沛沛其次,回述自己受先王(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献策联合五国之力攻齐,成就燕国的大业,遂了先王报仇雪耻之愿。尽管如此,自己仍然是小心谨慎,以为只要“奉令承教”,就可以幸免于罪。
沛沛再次,以“贤明之君”、“蚤知之士”作比,颂扬先王的英明。他不仅成就大业,还能在遗训中教导后人,安排大臣,遵法循令,施惠于百姓。同时以伍子胥的悲剧为例,暗喻自己同伍子胥一样不明白两位君主度量之不同,可能遭受伍子胥一样的命运。
沛沛最后,再次袒露心迹:“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自己常受教于君子,决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沛沛全文委婉曲致,动人心扉,表现了乐毅对燕昭王的一片赤忱,对燕惠王误信谗言的遗憾。深沉忧愤,忠心难抑,可谓是“自古忠臣多磨难”的剖心之语。

沛沛序文第一段叙述乐毅为燕昭王所用,成就大功,后为燕惠王所疑,弃燕奔赵,而齐人反功,原伐齐之功,毁于一旦的历史。这段叙述历史,线索清楚,不像其他文章,叙述事件原委一般较简单,这大概是出于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书信内容的考虑。这段表明乐毅对燕国功劳之大,燕昭王用人得当,以及燕惠王的过失和乐毅的不幸。这里以事实突出了乐毅之才。有乐毅,则战而能胜,无乐毅,则得而復失。
沛沛序文第二段写燕惠王在齐攻燕后,惧乐毅助攻燕,遣使责乐毅,进一步交代乐毅作书的因由。这段开始写燕王悔,但这一悔恨,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是“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因而燕王才遣人责让乐毅。在责备乐毅的过程中,燕王也作了自责的表示,称“左右误寡人”,也褒扬了乐毅为燕国立下的大功,但这种表示都是因为惧乐毅助赵,因此,燕王仍然文过饰非,推托责任,以致指责乐毅“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这一部分从历史背景的追述和燕惠王责乐毅两方面交代了乐毅復书燕惠王的原因。
沛沛正文第一段,叙述乐毅遣人献书回復燕惠王。
沛沛正文第二段,乐毅以委婉的言辞概括地申诉自身的委屈,反驳燕王的责难,说明自己必须写作此书信的原因。乐毅在文中开头先说明逃离燕国来到赵国的原因,难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而后申明本不想再提往事,宁肯背着不肖的罪名,不加辨白。但由于燕王的责备,使他不能不写信表白先王之所以用乐毅的道理和他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意。这既点明了书信写作的原因,同时也表明了文章的中心,下文都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
沛沛正文第三段,乐毅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指出燕昭王就是这样的君主,同时也是论行结交,立名之士。这段围绕上段所提出的中心,先从道理上说明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而是察能授功;作为贤士,就要“论行而结交”,把自己的才能献给知人善任的君主。然后,把自身与燕昭王君臣际遇的事实,概括地加以证明。这里既表现了燕昭王善于知人,“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于群臣之上”,又表现自身善于识主。这两点正是针对文章中心的两点而论证的。
沛沛正文第四段,进一步用事实来论证君臣际遇的最佳关系。这段写燕昭王将报仇雪恨的心事托付给乐毅,而乐毅为其出谋划策,联合诸侯,终于打败了齐国。这里文章称赞燕昭王是自春秋五霸以来,功未有及者,他的成功是知人任贤之功。同时文章也说明了自身受燕昭王封赏亦当之无愧。
沛沛正文第五段,阐述贤明之君,功成而不废的道理。这段先从道理上讲贤明之君功成而不废则能够名垂青史,有预见的贤士名成不毁则能称于后世,这里前后两句,前句是主,后句是宾。接着以燕昭王功成于生前,并有遗令,望后代继承来论证此理。这里隐含着批评燕惠王不能继承先王的传统,使先王之功废于身后。
沛沛正文第六段,以伍子胥的典故同自身遭遇比附,表现他对燕惠王不能继承父业,又不能理解和重用功臣的惋惜和哀伤。这里用伍子胥的典故与作者自身的遭遇十分贴切。最后两句表示乐毅对夫差沉子胥而弗悔的气愤,和对子胥入于江的不胜惋惜,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乐毅为自己去燕归赵之举辨白。
沛沛正文第七段,写自己自知难免于祸,只好以走为上计,而此举正是为维护先王之名和惠王之义所作,从而为自己辩护。
沛沛正文第八段,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回扣开篇,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惧疑之心,给燕王一颗定心丸。
沛沛这篇书信本是针对燕惠王的责备进行反驳的,但乐毅却没有正面地直接地批驳燕惠王,也没有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入手,反復申诉自身与燕昭王如鱼得水的融洽关系,心平气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襟怀。这篇优秀的书信体散文,比口语更讲究炼句和选词,深沉感慨,文字雅洁,被《周文归》评为:“行文委婉恳笃,洗心爽透凄其,乃奏疏之最优者。”

《战国策 · 冯谖客孟尝君》

沛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沛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沛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沛沛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沛沛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沛沛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沛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沛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沛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沛沛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
沛沛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沛沛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左右办事人说:「就是唱那‘长剑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
沛沛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沛沛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沛沛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能避免死亡。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呀。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沛沛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往西到梁国去游说。(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提醒孟尝君说:「一千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赫的使节。齐国该听说这情况了。」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
沛沛齐王听到这些情况,君臣都惊慌害怕起来,就派遣太傅送一千斤黄金、两辆彩车、一把佩剑(给孟尝君)。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很倒霉,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
沛沛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
沛沛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

沛沛《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沛沛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与楚春申君,各养士数千,号为四公子。冯谖「贫乏不能自存」,故「请人对孟尝君说,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来人:「他有什么爱好?他有什么特长?」来人故意说都没有,实为试探以礼贤下士著称的孟尝君。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虽然他有些轻视,但仍慷慨收罗。接着,冯谖又进行了第二步试探,他弹剑铗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连鱼都吃不上!’’孟尝君听到后,吩咐和门下食鱼的门客同等对待。但此后冯谖一次比一次升级,又提出了出门坐车,供养家口的要求,但孟尝君都满足了他。尽管如此,左右以孟尝君轻视他而「食以草具」、「皆笑之」、「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人平庸无知,只会看主人眼色行事和以势利量人,原是常见的人情世态。孟尝君虽无先见之明,却宽容大度,为他后来地位失而复得起了巨大作用。冯谖三番五次的试探,藏才不露,装愚守拙,为其以后大有作为埋下伏笔。
沛沛接下来的「收债于薛」使冯谖的才能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当孟尝君出文征求一个熟悉会计业务的人时,一向装作「无好、无能」的冯谖毅然自荐,令读者大吃一惊,也今孟尝君深感愧疚:「我亏待了他,还不曾接见过他。」继而公开道歉:「以前我把先生得罪了。」这一突变情节,展示出冯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士为知己者效力的气度。孟尝君的深深自责、公开赔罪,并委以重任,又使他仍不失大家风范。下文冯谖署记、矫命焚券、市义复命使冯谖的才华尽露无遗,他在全部核查诸民借据之后,假托奉孟尝君之命,把债全部赐还百姓。他的不凡举动使文势再生波澜,也表现了他重视民本的远见卓识和临机大胆决断的性格。在复命中他认为孟尝君珍宝珠玉,狗马玩好、美人婢妾都不缺少,只缺仁义爱民,故矫命焚券,买回民心。他不仅为孟尝君的统治奠定了雄厚基础,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又抓住了孟尝君的口实把柄:「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胆大心细,果断而讲策略,但孟尝君「不悦」、「先生休矣」则暴露了他有些鼠目寸光、狭隘浅见。
沛沛接下来冯谖「经营三窟」,帮助孟尝君恢复并巩固了相位。一窟是孟尝君罢相到薛,百姓扶老携幼,「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他终于理解了冯谖市义的行为,并深受其益。二窟是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给齐王以危机感,从而达到了重新用盂尝君的目的。这里又表现了冯谖善于利用齐王和梁王之间的矛盾,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三窟是梁王重聘求贤,齐王谢罪并重新起用孟尝君,在此,冯谖满意地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深算远谋的谋士形象鲜然立见。此时的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也由「不悦」、「休矣」的不信任转变为言听计从,并深为冯谖的才能所折服。
沛沛文章最后一句写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未遇丝毫灾祸,是靠的冯谖的计策。以对冯谖才能的肯定和孟尝君的受益作结,完整自然。
沛沛先抑后扬、先贬后褒的反衬技巧,更起到了鸣则惊人的效果,平添了很多冯谖大智若愚的不凡形象。
沛沛谋篇之妙是本篇又一景观。不是直叙其才,而是曲曲九转之后,方入胜景,增强了历史散文的戏剧性。
沛沛全文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尤其用以虚引实,欲出先没的技巧步步诱入,使人物性格突出有加,不失为写人物形象的一篇名作。
沛沛本文的特色是通过变化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冯谖的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与孟尝君的轻视、重视、存疑和折服互为衬托对比,情节也是波澜重生,引人入胜。在写作上,本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细节描绘,初具传记的特征,开后世史书「列传」的先河。

《战国策 · 司马错论伐蜀》

沛沛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沛沛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沛沛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沛沛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沛沛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展开争论。司马错主张进攻蜀国,张仪说:“不如进攻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理由吧。”
沛沛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楚国亲近友好,结成同盟,然后出兵伊水、洛水、黄河三川之地。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重要隘口,挡住屯留险要的道路,魏国断绝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攻打新城、宜阳,直到兵临东西二周都城的近郊,声讨周国君主的罪行,侵削楚国、魏国的土地。这样的话,周国君主自知无法挽救,定会献出传国之宝九鼎的。秦国凭借九鼎,依照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不敢抗拒的,这才是帝王的大业啊!如今蜀国只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进攻蜀国,即使使军队疲惫,百姓劳累,也谈不上得到什么利益。我曾听说,争夺威名要到朝廷去争,争夺利益要到市场去争。现在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去争夺夷狄,这与帝王之业相去太远了!”
沛沛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使国家富裕,必须开拓国家疆土;想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必须博施德政。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王业才会随之而来。现在大王统治的国家,地方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先办容易的事情。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取得蜀国的地盘,足以使秦国的疆土扩大;得到蜀国的钱财,足以使秦国的百姓富足。只要休整军队,而不伤及民众,蜀国就已降服。所以,攻取一国,而天下人不认为我们强暴,获得戎狄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就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会取得禁除暴虐,制止昏乱的名声。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说明其中的缘故吧。周朝是天下诸侯国国君的宗室;韩国是周朝结交的友好国家。如果周朝知道自己会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会丧失三川之地,那么,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以对付秦国,而且还会背靠齐国、赵国。并向楚国、魏国求救。如果周朝把九鼎给楚国,韩国把三川之地给魏国,大王制止不了他们这样,这就是我所说的伐韩危险的缘故。相比之下,不如进攻蜀国才是万全之策啊!”
沛沛秦惠王说:“好!我听从您的建议。”秦国最终起兵伐蜀。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攻取蜀地,于是蜀国被平定。将蜀国君主的称号更改为侯,又委任秦国大臣陈庄为蜀相。蜀国既已附属于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因而就更轻视诸侯各国了。

沛沛《司马错论伐蜀》选自《战国策·秦策》。前316年,秦王想利用巴蜀发生战乱之机,兴兵伐蜀,不料韩师侵犯秦境。他面对这种局势,举棋不定。文章就记述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经过这场争论,秦国解决了用什么战略统一天下的大问题。这场辩论,颇有特色,处处紧扣双方争论的主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写得使人一目了然。

沛沛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次在秦国内部围绕战略问题而发生的宫廷论争。论争的一方是名臣张仪,一方是悍将司马错。论争的焦点则在于确定泰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以达到从中获利、富国强兵的目的。二人各执一端:一方极言攻韩,一方力主伐蜀,如从立论的标准看,他们的出发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名”、“实”二字,既要为秦谋得实利,又要不致于陷于污名之中。《孙子兵法》有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司马错能在论争中占上风,原因就在于他眼光更远,思虑更深。他不仅抓住了名利的根本,而且还进一步考虑到事情的轻重难易。他看出伐韩劫周既遭恶名又无利可图,而伐蜀则是避难就易,可以“名实两附”。
沛沛文章先列张仪的观点。首先,张仪认为伐韩可分三步:第一,亲善魏,楚,出兵三川,扼住轘山和缑氏山的出口,挡住屯留的通道;第二,由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牵制韩军,秦军乘机直逼二周郊外,声讨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第三,拥九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业。其次,张仪驳司马错伐蜀之论。认为蜀地偏远,劳师乏众,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得厚利。而创建王业的关键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离成功之业太远,不宜采用。
沛沛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然后也分三步论证伐蜀的理由。第一,从宏观上提出建立王业的三条件,即地广物丰,兵强民富,博德广施。而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宜从易处着手,增强国力;第二,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用兵不伤众,取其地可广域富民,道义上还可获得禁暴平乱之名,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不会引起诸侯国的反对;第三,伐韩不可行。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故伐蜀是为上策。
沛沛两人观点迥异,但从论辩中可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诸如魏,韩是否同秦国友善,是否愿出兵牵制韩军;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是否臣服,均是不可知因素。司马错是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既能发展壮大自己,又能在舆论上站住脚。
沛沛司马错的攻战策略最终在实战中得到验证,由此也显示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冷静沉着和思虑的深邃周密。
沛沛这篇文章几乎全由人物的论辨语言构成。随着语言的展开,各自的观点也升始激烈的交锋。这里,没有画蛇添足的行动描写,也没有拖泥带水的细节构绘。文字处理得干净、洗炼。二人的论辩语言也始终平实、直朴,并不在耸人听闻的夸饰之词与纵横排算的激昂之气上争胜负,而只在实质性内容上论英雄。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同样很好地表现了张仪的迂阔和急干求成,也很好地塑造了司马错这一“战国中求实落经济”(林云铭《古文析义》)第一人的政治家形象。
沛沛结构的精巧、绵密、完整亦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始以“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并营构出一个严肃的宫廷辩论的气氛。继之双方互陈观点。最后以定蜀的结果对双方看法的高下作了最后的裁定。事件发展的客观顺序始终是文章的线索,在叙述中,作者并未显露主观的褒贬、抑扬等态度,来打破这种结构的完整性,但作者的倾向性又尽包融于这—结构之中司马错的多谋善断、料事如神为后世描写能臣贤相开了先河。就这点看,金圣叹以为司马错是诸葛亮形象的“粉本”,是很有道理的。

《战国策 · 唐雎不辱使命》

沛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沛沛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沛沛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沛沛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沛沛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沛沛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沛沛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沛沛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沛沛《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後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後,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人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後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沛沛《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沛沛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沛沛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後,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
沛沛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
沛沛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後果而担忧。
沛沛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本领,而且胜任愉快,把这个场面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仿佛亲临其境。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
沛沛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後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後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沛沛作者懂得写好唐雎这段反驳痛斥秦王台词的重要,让他来作这个回合的斗争的主角,给他大段的独白,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动抽不出笔墨来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必要写,因为秦王早已被这意外的一击打昏了,他来不及思考一下眼前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已经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写唐雎,突出了他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虚写秦王,也更符合这一特定情景。
沛沛第三回合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反而画蛇添足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秦王先因为自己是大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後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
沛沛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同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我们先说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两个人物。
沛沛例如写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沛沛又以安陵君来衬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却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但反回头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战国策 · 唐雎说信陵君》

沛沛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沛沛信陵君椎杀晋鄙,夺得军权,领兵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对信陵君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掉;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掉。如今您杀死晋鄙,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这是大恩大德的事啊。现在赵王要亲自到郊外迎接您,在会见赵王的仓促之间,望您千万忘掉自己对赵国的恩德。”信陵君说:“无忌我由衷地领受教诲。”

沛沛信陵君因窃符救赵,而流露出自以为有功劳的神色。唐雎及时劝说信陵君谦虚谨慎,淡忘功劳。这的确是高明的处世哲学。正如《老子》第二十二张章中所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沛沛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文章先以短句排比叙事,给人一种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之感,足见作者文笔之凝练利落。接着写唐雎之言,又反復曲折,具有一唱三叹之妙。文章先写唐雎所闻之语的警策,其形式可谓对偶中有对偶,令人入耳难忘,过目则更铭记于心;然其内容却颇空泛,这就令人悬念顿生,而信陵君进一步问“何谓也”就在情理之中。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这一警策之语都颇能抓住人的注意力,这正是游说之士善于抓住人心的一种诀窍。在信陵君疑而有问之际进行劝说,当然效果最佳。于是唐雎便进一步将上文之“事”的内涵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来。这些话骈散交错而富有哲理,甚有振聋發聩之效。接着又将它落实到信陵君本身,劝他忘己之德。上文之广说其理可称之为“开”,此文之紧扣此人此事可称之为“合”。唐雎之说辞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开合有序,回环往復,由远而近,步步进逼,最後使信陵君不能不“受教”。这“受教”的结局,固然可反映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性,但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以成效来烘托揭示唐雎说辞所具有的非凡的鼓动性与说服力。
沛沛“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功勋盖世,成了赵国上下瞩目的风云人物。此时,如果他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甚至挟功自重,很可能节外生枝,适得其反。但也正是在此时,要提醒信陵君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忘掉自己“有德于人”,却也并非易事。懂道理是学问,讲道理是艺术。在这里,唐雎巧妙地运用了“诱导说理”法。首先。用两组对偶的人生哲理警句“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给信陵君以当头棒喝,使信陵君的心灵在震撼之余,不得不进一步追问。眼看对话的条件成熟了,于是,唐雎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别人憎恨你,“不可不知也”,应时刻反省、检点自己;自己憎恨别人,应尽量泰然、淡然;别人对自己有恩德,应终生不忘,永存感激之心;自已有恩德于别人,应视为过眼烟云,不再提起。这些话闪烁着智者的光芒,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战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时代,仕宦之途更是吉凶难测。唐雎这一番令人警策的肺腑之言,如醍醐灌项,使信陵君如梦初醒,心悦诚服,“无忌谨受教”,一个“谨”字,将信陵君的诚服之状、感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沛沛综观全文,虽属短篇小制,却精悍有力,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铺张扬厉的游说风貌,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至于警策语中之哲理、权术与道德之因素兼而有之,可谓熔儒、法于一炉,更反映了战国时複雜的意识形态。

《战国策 · 庄辛论幸臣》

沛沛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于是使人发驺,徵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沛沛「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鈆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沛沛「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鲤,仰啮陵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磻卢,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沛沛「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沛沛「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辈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沛沛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慄。于是乃以执圭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沛沛我听俗语说:“看到兔子后,才想到呼唤猎犬捕捉。也不算太晚。在一些羊逃跑之后,立即去补修羊圈,也还不算太迟”。我过去听说汤王,武王。起初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而能够兴盛起来;桀、纣有了天下,而免不了要灭亡。今楚国的地方虽然小,但是截长补短,一共算起来,还有好几千里,何止一百里呢?”
沛沛“大王您难道没看见蜻蜓么?六只脚,四只翼,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俯身捉食蚊、虻,仰头承饮甘露,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五尺高的小孩子,正要调好黏糖,粘在丝绳上,加在它身上,将它从空中粘下来,给蚂蚁吃了。”
沛沛“蜻蜓的事还是其中的小事啊,黄雀也是这样。向下啄食米粒,向上栖息在树上,展翅奋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王孙公子,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按上弹丸,拉紧弓弦,要在很高的地方射击它,正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标。白天还在树上游玩,晚上被人加上酸醎的作料做成菜肴了。顷刻间就落到了公子手里。”
沛沛“黄雀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天鹅也是这样。它在江、海遨游,在大水池边停留休息,低头啄食水中的鰋、鲤,抬头吃菱角和水草,举起它的翅膀,驾着清风,在空中安详高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射手正准备他石制的箭头和黑弓,整治他系有生丝线的箭,要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射击它,它带着锐利的青石做成的箭头,拖着箭上的细丝绳,在清风中翻转了一下身子就掉下来了。因此,白天在江湖中遨游,晚上就放在鼎鼐中烹调了。”
沛沛“天鹅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蔡灵侯也是这样。他南游高丘,北登巫山,在茹溪河畔饮马,吃湘江的鲜鱼。他左手抱着年轻的爱妾,右手搂着心爱的美女,和她们一起奔驰在高蔡的路上,而不把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可是没想到子发正从楚王那里接受了攻打蔡国的命令,最后他自己被红绳拴上去见楚王。”
沛沛“蔡灵侯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君王也是这样。左边有州侯,右边有夏侯,辇车后面还跟着鄢陵君和寿灵君,吃着由封邑进奉来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所供纳的金银,和他们一起驾着车子奔驰在云梦的路上,而不把天下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没想到穰侯魏冉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陈兵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内,而把自己驱逐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外了。”

沛沛《庄辛论幸臣》是《战国策·楚策四》中的一篇短文。讲述的是庄辛见到楚襄王,大胆直言,规劝襄王终日与幸臣为伍,淫逸奢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襄王不但不听庄辛的忠言劝告,反而恶语相向,庄辛预料楚国必亡,于是避祸于赵国。秦果然攻克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亡藏匿在城阳,楚国几乎遭到亡国之祸。于是,楚王派人招回了庄辛。庄辛以由小而大,由物及人的比喻,层层深入地告诫楚襄王为王的道理。庄辛最终说服了楚襄王。楚襄王封庄辛为成陵君,并用庄辛之计重新收复了淮北之地。
沛沛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庄辛以浅显生动、寓含深刻的层层比喻,以及前喻后正的手法,告诫楚襄王不能只图享乐,而应励精图治,"以天下国家为事",否则必将招致严重后患的道理。

《战国策 · 苏秦以连横说秦》

沛沛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沛沛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沛沛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沛沛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沛沛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沛沛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沛沛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沛沛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沛沛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沛沛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像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沛沛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几百两铜(战国时代黄金指铜)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沛沛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
沛沛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纵,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万镒的黄金为他所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沛沛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沛沛《苏秦以连横说秦》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秦王没有采纳,于是苏秦發奋学习纵横之术、终于成功当上赵相,并且以功名显于天下的故事。

沛沛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沛沛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沛沛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像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沛沛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几百两铜(战国时代黄金指铜)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沛沛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
沛沛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纵,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万镒的黄金为他所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沛沛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沛沛
沛沛《苏秦以连横说秦》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此外,文章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沛沛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文章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沛沛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
沛沛此外,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与其他先秦散文相比,这篇文章也有所突破。比如,写他说秦失败后那困顿狼狈之窘态的肖像描写,发愤读书锥刺股的细节描写,读书充满自信的独白等等表现手法,颇有小说的味道,这在其他先秦著作中是少见的。
沛沛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元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亲属身上,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此外,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战国策 · 范雎说秦王》

沛沛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沛沛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沛沛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沛沛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沛沛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沛沛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涂。”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
沛沛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
沛沛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沛沛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發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發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沛沛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沛沛《范雎说秦王》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据《史记》记载,范雎随秦使王稽由魏人秦后,登上秦国的政治舞台,面临的是“内专秦权,外恶诸侯”的太后、穰侯等,而昭王此时又“厌天下辨士”。范雎如果不排挤出太后、穰侯等,自己便不能立身于秦国,所以他虽知此行“言不见信,祸不旋踵”,也只有从万死中求一生之计。《范雎说秦王》记述的就是范雎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的一次游说。

《战国策 · 触讋说赵太后》

沛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沛沛左师触讋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沛沛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沛沛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沛沛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沛沛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沛沛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沛沛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沛沛左帅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後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後,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沛沛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沛沛于址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沛沛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沛沛《触讋说赵太后》是《战国策·卷二十一·赵策四》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沛沛《触讋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沛沛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讋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沛沛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後,触讋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讋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讋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讋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讋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沛沛触讋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讋千回百折,终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说的一句话。此时,他才可以正八经地谈论他的爱子观了。他于是从容回顾往事曰“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由于触讋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指贵太后不该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的不够,应像疼爱燕后那样疼爱长安君,才算爱得深远,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接受了触讋彀中。一声爽朗的“然”,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至此,触讋的谏说已初见成效。他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剖析历代诸侯子孙未能继世为侯的教训,其原因就在于“位尊”、“奉厚”、“挟重器多”,却“无功”、“无劳”。并以此作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姐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青腆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且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钧,揭穿了太后。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人地启发引导,情离于理,理表与情,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
沛沛触讋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讋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讋谏说的卓著成效。

《战国策 · 赵且伐燕》

沛沛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王曰:“善。”乃止。
沛沛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为此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沛沛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出于此。

《战国策 · 赵威后问齐使》

沛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沛沛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沛沛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沛沛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沛沛《赵威后问齐使》出自《战国策·齐策》,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弊端,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本文通过赵威后的连续七问,都是围绕一个“民”字,表现了这位女政治家治国应该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进步思想。

沛沛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
沛沛接下来威后问道:“帮助君王抚养百姓的至贤至德的钟离子为什么没有被任用,没有成就功业呢?帮助君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的叶阳子为什么也得不到重用呢?带动百姓奉行孝道的婴儿子为什么得不到封号呢?”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德之人,故以“无恙乎”热情发问。弦外之音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与对贤士孝女的关爱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不贤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无益于国的於陵子的愤恨,她问道:“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对比和连续发问表现了赵威后豪爽坦率的个性。
沛沛全文围定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使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引而不发,凭空制造出峭拔、险绝的独特气势。文章开头便以“今年的收成还好吗7百姓还好吗?齐王还好吗”三个问句,“斗问三语,如空陨石”(金圣叹语),剑拔弩张,形成尖峭的文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当齐使对赵威后的问话表示不满时,赵威后并末一如常态以一般陈述句作解释。而是寓答案于反问句中。进一步助长壁立千仞的奇绝之势。赵威后的“进而问之”,复将文章向深处推进一层。对于齐国三位贤才与有德之士,威后以三“无恙耶”发问,体现了她对士人的作用、价值的清醒认识。对于於陵子仲,威后一直以“尚存乎”相询,明显表现出对“率民出于无用”的隐士的深恶痛绝。文章就在这种率直而尖锐的追问中戛然而止。文势却在循环往复的发问中蓄得十足,驻足不住,直冲出篇外。足令人回味!
沛沛综观全文,虽以问构篇,却又显得常中有变。一是问句有一般问句与反问句的变化,二是句式编排上有排比问句与零散问句的变化。排比问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在这类整齐的句式中回环相生,气韵又在前后几组问句中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整齐之中,又穿插以参差错落的零散问句,点染以灵动变幻的一般陈述句;同时排比句式本身又不拘一格,时出变异句式。这些使得文章整齐与参差交错,力量与韵致并生,为文增色不少。

《战国策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沛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沛沛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沛沛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沛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沛沛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沛沛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沛沛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沛沛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沛沛《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沛沛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沛沛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沛沛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
沛沛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这种写法,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
沛沛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沛沛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沛沛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此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

《战国策 · 鲁仲连义不帝秦》

沛沛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沛沛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日:「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主。」
沛沛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沛沛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固助之矣。」辛垣衍日:「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馀,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威王勃然怒日:『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沛沛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说,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人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沛沛「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管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而听退朝也。』鲁人投其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予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沛沛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沛沛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日:「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沛沛赵孝成王时,秦王派白起在长平前后击溃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国的军队向东挺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魏安釐王派出将军晋鄙营救赵国,因为畏惧秦军,驻扎在汤阴不敢前进。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湣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更加削弱,当今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这时,鲁仲连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就去进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打到国内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贤明的公子。魏国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于是平原君见辛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辛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这儿的消息透露了。」辛垣衍只好应允了。
沛沛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却一言不发。辛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顺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先生怎么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请魏国和燕国帮助它,齐、楚两国本来就帮助赵国了。」辛垣衍说:「燕国嘛,我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没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才没帮助赵国。假如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
沛沛辛垣衍说:「秦国称帝后会有什么祸患呢?」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经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而朝拜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贫困又弱小,诸侯们没有谁去朝拜,唯有齐国去朝拜。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派人到齐国报丧说:『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呸!您母亲原先还是个婢女呢!』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沛沛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吗?」辛垣衍说:「是。」鲁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辛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娇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得丑陋,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乾。文王听到这件事,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乾的地步呢?齐湣王前往鲁国,夷维子替他赶着车子作随员。他对鲁国官员们说:『你们准备怎样接待我们国君?』鲁国官员们说:『我们打算用于副太牢的礼仪接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按照哪来的礼仪接待我们国君,我那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例应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鲁国官员听了,就关闭上锁,不让齐湣王入境。齐湣王不能进入鲁国,打算借道邹国前往薛地。正当这时,邹国国君逝世,齐湣王想入境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天子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枢转换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大臣们说:『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用剑自杀。』所以齐湣王不敢进入邹国。邹、鲁两国的臣子,国君生前不能够好好地侍奉,国君死后又不能周备地助成丧仪,然而想要在邹、鲁行天子之礼,邹、鲁的臣子们终于拒绝齐湣王入境。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万乘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胜仗,就要顺从地拥护它称帝,这就使得三晋的大臣比不上邹、鲁的奴仆、卑妾了。如果秦国贪心不足,终于称帝,那么,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换上他所喜爱的人。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是非的姬妄,嫁给诸侯做妃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沛沛于是,辛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当初认为先生是个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杰出的高士。我将离开赵国,再不敢谈秦王称帝的事了。」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无忌夺得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也就撤离邯郸回去了。
沛沛于是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

沛沛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本文所记的是齐国人鲁仲连游历到赵,适逢秦国围赵之邯郸,鲁仲连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并和秦国派到赵国的「亲秦派」辛垣衍展开一场激烈的论争。他引喻设比,层层铺垫,直陈要害,最终使辛垣衍心服口服,恰逢魏无忌援军到,从而解了邯郸之围。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有力,反复剖析,层层深入,曲折生动,引人人胜。

沛沛从总体看,题中「义」字领起全文.一贯到底,是全文之「眼」。《孟子》中说:仁在内不在外,义在外不在内。义是仁的外化,是仁的具体实践。则鲁仲连的」义」,不仅在于「不帝秦」的义举上,也在于辞封爵的高行上。李白诗云:「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这是对鲁仲连品质精神的极好概括。
沛沛在艺术上,这篇短文塑造了数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鲁仲连的见义勇为、镇定沉着、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自然不必说,就是次要人物平原君的惊慌失措,优柔寡断,辛垣衍的鄙陋猥琐、鼠目寸光,都无不表现得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通过及其个性化的语言来完成。如平原君数言「我哪里敢谈论这事呢」,活脱脱地勾出他于危急时刻焦急万分却又手足无措、丧尽权臣威风的模样。而辛垣衍自比于仆妾,以及在鲁仲连指明帝秦与他自身的利害关系时怦然心动的话语,都足见出他的识见短浅、心胸鄙俗不堪。文章还通过人物性格的冲突与对比来塑造形象。平原君在无助的境地中徒叹奈何,鲁仲连由此直斥之为徒具虚名,非贤公子。在三言两语叙写的冲突中,前者的无策,后者的荡然肆志、毫无顾忌,却历历如在目前。鲁仲连与辛垣衍的唇枪舌剑、正面交锋是全文的重头戏。两人一人热,一人冷,一人扬眉张目,一人垂头丧气,一人眼光深邃、志节高远,一人鼠目獐头,畏葸怯懦,于矛盾冲突中双方性格都无不曲尽其妙。
沛沛鲁仲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观察天下大势,其见识就更加清楚、透彻。在劝说辛垣衍时首先举出周朝隐士。鲍焦」来自喻,指出我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不是为个人打算的。阐明自己义不帝秦的态度,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谈论的主题。指出暴秦的本质是:弃礼义、上首功、权虏士民。并指出自己的坚定立场「义不帝秦」。又以丰富的事例、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尊帝」的历史教训:敬畏反被残害。齐王朝周反遭辱,鬼侯献子反被醢(剁成肉酱),鄂侯进谏反被脯(制成肉乾),文王喟叹反被掏,这四个事例说明不可帝秦。其次「不尊帝」的典型例子:齐湣王曾自尊为帝,对别国提出无理要求,结果。鲁人投其钥(闭关落镇),不果纳(没有被接纳),不得人于鲁」;邹人欲「伏剑而死」来拒绝齐滑王,结果不敢入于邹。这两个事例说明不能帝秦。要反抗才有出路。再次。帝秦」的后果和危害。如果同为万乘之国却要尊秦为帝。那么秦王就会变换诸侯王的姬妾为自己的内线。变易诸侯的大臣。安插自己的亲信,辛垣衍就会失去魏王对自己的宠信,从而危及自己的切身利益。这就说明六国应该坚持不肯帝秦的立场。在驳斥辛垣衍的「帝秦论」的一段中,鲁仲连缘古观今,以「贫且微」的周王室尚使人「不忍其求」说明尊秦为帝的危害。又以辛辣激烈的语句,刺激辛垣衍的自尊心,同时以鲁、邹不纳齐闵王的故事,嘲讽辛垣衍的自比于仆妾的卑微心理。最后,鲁仲连指出尊秦为帝对于辛垣衍的切身利益的危害。从而终于使辛垣衍主动求去,「不敢复言帝秦」。鲁仲连的辩词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据理力争,时而晓以利害,时而动以情感。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机锋层出。通篇慷慨激昂,不失凛然之正气,其锋芒令辛垣衍辈不敢直视。在这场论辩中,鲁仲连紧紧抓住辛垣衍在长平之战失利的馀悸下。忘掉万乘大国的实力和合纵的有利条件而帝秦的心理。说明六国帝秦之后的危害。指出其严重后果,彻底断绝他的退缩之路。说服辛垣衍放弃帝秦的打算而走向六国合纵的道路,迫使秦国退兵而去。
沛沛而文末鲁仲连的洒然一笑,更表现了其大义卓识、不畏强暴、富有远见,功高不居,不慕荣利。
沛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鲁连卖谈笑,所顾非千金」……后世诗人的吟咏传唱,证明这位「折卿相之权」的一代高士在历史上留下了放荡不羁,奇伟倜傥的千古美名。

《战国策 · 鲁共公择言》

沛沛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沛沛梁王魏婴在范台宴请诸侯。当大家喝得高兴时,梁王请鲁共公举杯祝酒。鲁共公站起来,离开座位,选择了一番有意义的话,说:“从前,帝尧的女儿叫仪狄酿酒,味道极好,奉送给禹,禹喝了觉得很甜美,于是疏远了仪狄,并戒了酒。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里感到饥饿,不舒服,易牙立刻烹煮烧烤,调和五味,进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得饱饱的,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没睡醒。说:‘后世必定有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威,三天都不上朝听政,于是将南威推开,疏远了她,说:‘后世必定有因为好女色而亡国的!’楚庄王登上高高的强台,眺望崩山,左面是大江,右面是大湖,俯视下面,徘徊留连,快乐得忘了死的危险。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定有爱好修建王室园林而亡国的!’现在,梁王你的酒杯里是仪狄的酒;你的饭菜是易牙所烹调;你左面的白台,右面的闾须,是南威般的美女;你前面有夹林,后面有兰台,是和强台一般的快乐。这四件事里只要有一样,就可以亡国。梁王你而今兼有这四样,难道可以不警惕吗?”梁王听了,连声称赞说好。

沛沛本文是选自《战国策·魏策三》的一章,记叙了梁惠王在范台宴集诸侯时,鲁共公在梁王魏婴宴席上的一段祝酒辞,是诫言各诸侯王要警惕酒、味、色、乐的诱惑,否则将有亡国的危险。言直意重,表现了鲁共公卓越的政治见解。
沛沛文章的表达,主要运用了譬喻说理、排比言事的手法。全文以大禹疏仪狄而戒酒,齐桓公食美味而不醒,晋文公远南威而拒色,楚庄王不登强台而排乐为例,说明历代明主贤君都是拒酒、味、色、乐的引诱,而梁王兼有四者,足当警惕。理寓于故事中,以譬作喻,便于接受。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气势和说服力。就内容而言,文章张扬的力戒酒、味、色、乐以强国兴邦的思想,不仅在两千多年前有益,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勿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沛沛文章开始先概括叙述梁惠王与诸侯宴饮的情况。“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一句,言虽简而作用大,既交代了当时情况,又总领全篇,文章皆由此而生,这一句表明了梁王的主人地位,而与会诸侯都是弱小之邦。一“觞”字点出宴饮,而“范台”又是魏国之名台,聚美女歌吹娱乐之所在。在此梁惠王自满自得,恣意作乐的情形自然表露出来了,为下文作了铺垫交代。接着写“酒酣”梁王“请鲁君举觞”,即请鲁共公为与宴的诸侯们祝酒,更突出了梁惠王在这些诸侯中的身份和地位,并引出鲁君的祝酒之辞。
沛沛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写鲁共公非同凡响的祝酒辞。鲁共公起身,离开座席祝酒,“避席”这一举动不同寻常,认真严肃可想而知。“择言”一词更显示出鲁共公不是一般地祝酒助兴,而是大有用意。鲁共公的祝酒辞分两层,第一层先以“昔者”领起对古代一些贤明君主对酒色淫逸要提高警惕看法的陈述。文章分别以大禹饮仪狄所造之酒,觉得异常醇美,而引起警觉,疏远了仪狄,再也不喝美酒,并告诫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说明戒酒对一国之君的重要意义。又以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食易牙五味之调而感到舒适,引起警觉,告诫说“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又以晋文公得美女南之威,引起警觉,告诫说:“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庄王有章华台之乐,醒悟后“盟强台而弗登”,告诫道“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说明国君要警惕嗜欲女色等。文章在这里将禹与著名的春秋五霸中有作为的国君拈出,写他们也曾经受到过美酒、佳肴、女色、高台陂池之乐的诱惑,但他们都是有理智又贤明的君主,都能很快有所觉悟,戒掉酒色娱乐给他们带来的坏毛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治国安邦,给后世提供了榜样。这层以古人为镜,写得文辞严整,文势贯通,方面俱全,又有层次感,同时又具有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的味道。
沛沛在第二层中,鲁共公极自然地将梁惠王与古代贤明君王对比,从以上四个相应的方面指出梁惠王奢侈淫靡俱全,已显露出亡国之兆,却还自恃强大,不知醒悟,点明其“择言”祝酒的深刻含义所在,突出文章的主旨。这段话也是分四方面排比写来,对照鲜明,劝讽之意自然显现其中,并在最后以“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告诫梁惠王,语言遒劲有力度,动人心魄,同时又自然得体,使梁惠王最终也不得不服服贴贴地“称善相属”。
沛沛这篇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整,笔法简练,以祝酒辞的形式,却说出事关国家兴亡的大道理,劝讽有力,含义深刻。文章语言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前后对应,有繁有简,如此短章笔法之妙,不可言喻。

《战国策 · 齐宣王见颜斶》

沛沛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沛沛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沛沛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沛沛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沛沛斶知足矣,归反扑,则终身不辱也。
沛沛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沛沛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沛沛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沛沛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现在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
沛沛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沛沛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沛沛本文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叙述了士人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争论国君与士人谁尊谁卑的问题。颜斶公开声称“士贵耳,王者不贵”,并用历史事实加以证明。它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要求自身地位的提高与民主思想的抬头。颜斶拒绝齐宣王的引诱而返璞归真,既表现了士人不慕权势、洁身自爱的傲气与骨气,也留下了古代隐士明哲保身、逃避现实的缩影。

沛沛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这种依存性决定了互相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颜斶用辨证思维阐述了高贵与低贱、君与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孤家、寡人必须以大臣、民众为根本,百姓、贤臣是君王们之所以存在、显贵的根本依据。在现代社会,作为领导者也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民众的重要性,那种蔑视人才、轻视民众的人实际上也使自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在论述璞石与美玉、显贵与归隐的关系时,颜斶同样也运用辨证思维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哲理思考,流露出他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本真意义的追求,也反映出他“视富贵如浮云”的刚直不阿的知识分子人格。美玉雕琢后失去了璞石的天然、本真和朴实,而人显贵后就要依附于身份、爵位,他就失去了自由和真正的自我,这实际上不是幸运而是可悲,不是显达而是沦落。通过这样全面地、从相反角度来阐释、理解问题,颜的论辩具有了无可置疑的说服力,使我们也不得不对他的人生观由衷钦佩、心向往之。
沛沛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颜斶运用辨证思维,说明了贵贱、上下、君臣之间相互依靠、衬托、转化的辨证关系,也运用此思维,说出了自己反璞归真、寻求人的生命的本真意义的思考和实践。对话中的语言艺术和所揭示的真理,值得千古流传。
沛沛清吴楚材《古文观止》卷四评此文曰:“起得唐突,收得超忽”,颇有构思之妙。文章一开头便以“斶前”“王前”两句简短对话,把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示于读者眼前。齐王直言下令,位尊使下的骄横,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不足为奇;而颜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针锋相对命令“王前”的话语,则无异于地动山崩,令人震惊。若将颜斶的不慕权势,与苏秦、张仪之流的苟容邀宠相比,前者如深谷幽兰,后者就是皇宫茅厕的狗尾巴草。尾声“归真反璞”,则余韵回荡,令人遐想。
沛沛文章有如一出独幕话剧,全篇由对话组成。以对话展开波澜起伏的情节,以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以情节而论,两个“前”字的撞击,一石激起千层浪。先是“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继而是王“忿然作色”,颜斶针锋相对与齐王争论“王贵”与“士贵”的问题。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却被颜斶谢绝。文章虽短,却起伏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即其美之所至也。以人物性格而论,作者所使用的言辞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斶前”,尊使卑,上命下,就是这种口吻。“王者贵乎士贵乎?”在齐王的头脑里,他自以为他是最高贵的,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欲以王之贵压士之贵,非常符合齐王的思维定式。“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物质引诱也是君王们惯用的笼络手段。而颜斶的自比“太璞”,以及所举柳下季墓地的一棵草胜过齐王的脑袋的事例,都十分贴切,符合颜斶的身份。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常采用这种手法。

《文侯与虞人期猎》

沛沛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沛沛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沛沛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沛沛
沛沛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要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守约是诚信的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君王的诚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魏国能成为当时的强国,与魏文侯的诚信有关。
沛沛
沛沛约定相会的日期,如果不能如约,应该在事前通知对方,免得人家苦等,这是守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有人以为这些是小事,尤其是对待下属人员,失约似乎不当一回事。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认真对待双方约定,这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普遍敬重,从期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的为人之道了。

《晏子使楚》

沛沛
沛沛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沛沛
沛沛
沛沛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沛沛
沛沛
沛沛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沛沛(一)
沛沛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沛沛(二)
沛沛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沛沛(三)
沛沛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沛沛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沛沛
沛沛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入楚为盗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于人。
沛沛
沛沛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晏婴是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人。
沛沛
沛沛晏子能赢得这场外交的胜利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晏子的话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用语委婉,头脑清晰,还是因为晏子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支撑着他。

沛沛(一)
沛沛整个故事就是一条成语:自取其辱。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数后人对这个成语的了解来自本篇课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不但轻而易举被晏子化解了,最后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语的意思是说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难堪,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沛沛
沛沛(二)
沛沛面对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这样回击楚王:“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晏子的这段话里,衍生出三个成语:一是举袂成云;二是挥汗成雨:挥,甩掉;大家用手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当然,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三是磨肩接踵:磨,并;磨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接踵,脚尖碰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这一成语也写作“摩肩接踵”。)
沛沛
沛沛(三)
沛沛当楚王取笑齐国人偷盗时,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成语:南橘北枳。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晏子谏杀烛邹》

沛沛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沛沛齐景公喜欢捕鸟。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沛沛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
沛沛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沛沛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沛沛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委婉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晏子的高明之处)

《枭逢鸠》

沛沛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
沛沛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沛沛枭遇到了斑鸠。斑鸠说:“你将要去哪儿?”
沛沛枭说:“我要迁移到东面去。”。
沛沛斑鸠说:“为什么呢?”
沛沛枭说:“乡里的人都讨厌我叫的声音,因为(这样),我才向东面迁移。”
沛沛斑鸠说:“你要是能改变了叫的声音,可以(去那里);要是不能改变叫的声音,向东面迁移也仍旧会(有人)讨厌你叫的声音。”

沛沛《枭逢鸠》是一则动物寓言,出自西汉刘向《说苑·谈丛》。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沛沛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遵循自然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新家。
沛沛
沛沛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枭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改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沛沛
沛沛"鸠"(Pigeon)鸟类的通称,约300多种。鸠通常是指该科中体型较小而尾长的成员。为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和温热带地区的食种子鸟类。这些鸟类为晚成性,亲鸟会分泌鸽乳哺育雏鸟,这在鸟类种也是独特的现象。分布广泛,除两极外几乎都能见到,鸠成员之间体型差异也不小。

《楚辞 · 九叹 · 其一 · 逢纷》

沛沛伊伯庸之末冑兮,谅皇直之屈原。
沛沛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
沛沛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
沛沛齐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
沛沛吸精粹而吐氛浊兮,横邪世而不取容。
沛沛行叩诚而不阿兮,遂见排而逢谗。
沛沛后听虚而黜实兮,不吾理而顺情。
沛沛肠愤悁而含怒兮,志迁蹇而左倾。
沛沛心惝慌其不我与兮,躬速速其不吾亲。
沛沛辞灵修而陨志兮,吟泽畔之江滨。
沛沛椒桂罗以颠覆兮,有竭信而归诚。
沛沛谗夫蔼蔼而漫著兮,曷其不舒予情。
沛沛始结言于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
沛沛怀兰蕙与衡芷兮,行中壄而散之。
沛沛声哀哀而怀高丘兮,心愁愁而思旧邦。
沛沛愿承闲而自恃兮,径淫曀而道??。
沛沛颜黴黧以沮败兮,精越裂而衰耄。
沛沛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
沛沛赴江湘之湍流兮,顺波凑而下降。
沛沛徐徘徊于山阿兮,飘风来之汹汹。
沛沛驰余车兮玄石,步余马兮洞庭。
沛沛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兮石城。
沛沛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阙而玉堂。
沛沛薜荔饰而陆离荐兮,鱼鳞衣而白霓裳。
沛沛登逢龙而下陨兮,违故都之漫漫。
沛沛思南郢之旧俗兮,肠一夕而九运。
沛沛扬流波之潢潢兮,体溶溶而东回。
沛沛心怊怅以永思兮,意晻晻而日颓。
沛沛白露纷以涂涂兮,秋风浏以萧萧。
沛沛身永流而不还兮,?长逝而常愁。
沛沛叹曰:
沛沛譬彼流水纷扬磕兮,波逢汹涌濆壅滂兮。
沛沛揄扬涤荡飘流陨往触崟石兮,
沛沛龙邛脟圈缭戾宛转阻相薄兮,
沛沛遭纷逢凶蹇离尤兮,垂文扬采遗将来兮。
沛沛我是伯庸的后代啊,是正直诚信的屈原。
沛沛我的始祖是古帝高阳氏啊,楚怀王与我同根相连。
沛沛我秉受正气而生啊,生辰合道起了美名。
沛沛我的名字与天地相齐啊,光辉灿烂如同群星。
沛沛我吸天地精华吐出浊气啊,身处浊世也决不苟合求容。
沛沛我行为忠诚刚直不阿啊,于是遭谗害被弃置不用。
沛沛君王听信假话贬斥忠良啊,不理睬我反顺从邪恶奸佞。
沛沛我心怀愤恨满腔怒火啊,我心遭压抑失去平衡。
沛沛心神恍惚啊君王不与我同心,孤独冷落啊君王不同我亲近。
沛沛我辞别君王心灰意冷啊,低吟悲歌在泽畔水滨。
沛沛先贤遭祸身危难啊,依然竭尽忠信一片诚心。
沛沛众谗人嘁嘁喳喳抑人扬己啊,君王何不昭示我的真情!
沛沛当初我们曾在庙堂约好啊,如今却听信谗言中途变心。
沛沛我怀揣兰蕙和衡芷啊,却被抛弃荒野不用。
沛沛怀念故土高山声声哀叹啊,思恋祖国家乡满怀愁情。
沛沛我本想找机会自能竭尽忠心啊,怎奈道路堵塞幽暗不通。
沛沛面目黧黑人憔悴啊,身老力衰没精神。
沛沛阵阵冷风吹动我的裙裳啊,浓浓寒露打湿我的衣裙。
沛沛奔赴湍急的长江和湘水啊,顺随波涛向下漂行。
沛沛我慢步徘徊在山窝啊,山风阵阵回旋凶猛。
沛沛驾起我的车啊向玄石山奔驰,让我的马儿啊在洞庭山慢步徐行。
沛沛黎明我从苍梧山出发啊,傍晚我投宿在石城山顶。
沛沛荷花车盖菱花车啊,紫贝楼台白玉厅。
沛沛薜荔为装饰美玉做卧席啊,五彩的上衣,洁白的裙裳。
沛沛登上逢龙山向下眺望啊,离开故都道路多么漫长。
沛沛想起那郢都的风物习俗啊,一夜之间九转愁肠。
沛沛波高流急茫茫一片啊,浪涛翻滚奔向东方。
沛沛心惆怅止不住的思念啊,精神郁闷一天天倍觉神伤。
沛沛霜露一片白茫茫啊,秋风急吹萧萧响。
沛沛身随水流不回返啊,灵魂远逝愁难当。
沛沛尾声:
沛沛就像那奔腾的江水,轰轰隆响啊。
沛沛风卷大波浪翻滚,浩浩荡荡啊。
沛沛大风鼓荡,波浪起伏,撞击巨石啊。
沛沛打着旋涡,盘旋冲击,水流终究被阻挡啊。
沛沛时逢浊世遭凶险,终获罪愆啊。
沛沛留下清词丽句美诗篇,传于来世后人观。

沛沛本篇为《九叹》的首篇,意思是遭逢纷乱浊世。诗中介绍了屈原的高贵出身、美好的名字和德操,倾诉了屈原空怀美德而不被信用的苦闷和被放后的思君念国的情怀。

《楚辞 · 九叹 · 其七 · 愍命》

沛沛昔皇考之嘉志兮,喜登能而亮贤。
沛沛情纯洁而罔秽兮,姿盛质而无愆。
沛沛放佞人与谄谀兮,斥谗夫与便嬖。
沛沛亲忠正之悃诚兮,招贞良与明智。
沛沛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情澹澹其若渊。
沛沛回邪辟而不能入兮,诚愿藏而不可迁。
沛沛逐下祑于后堂兮,迎虙妃于伊雒。
沛沛刜谗贼于中廇兮,选吕管于榛薄。
沛沛丛林之下无怨士兮,江河之畔无隐夫。
沛沛三苗之徒以放逐兮,伊皋之伦以充庐。
沛沛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
沛沛戚宋万于两楹兮,废周邵于遐夷。
沛沛却骐骥以转运兮,腾驴鸁以驰逐。
沛沛蔡女黜而出帷兮,戎妇入而彩绣服。
沛沛庆忌囚于阱室兮,陈不占战而赴围。
沛沛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
沛沛藏珉石于金匮兮,捐赤瑾于中庭。
沛沛韩信蒙于介冑兮,行夫将而攻城。
沛沛莞芎弃于泽洲兮,瓟瓥蠹于筐簏。
沛沛麒麟奔于九皋兮,熊罴群而逸囿。
沛沛折芳枝与琼华兮,树枳棘与薪柴。
沛沛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藿与蘘荷。
沛沛惜今世其何殊兮,远近思而不同。
沛沛或沈沦其无所达兮,或清激其无所通。
沛沛哀余生之不当兮,独蒙毒而逢尤。
沛沛虽謇謇以申志兮,君乖差而屏之。
沛沛诚惜芳之菲菲兮,反以兹为腐也。
沛沛怀椒聊之蔎蔎兮,乃逢纷以罹诟也。
沛沛叹曰:
沛沛嘉皇既殁终不返兮,
沛沛山中幽险郢路远兮。
沛沛谗人諓諓孰可愬兮,
沛沛征夫罔极谁可语兮。
沛沛行吟累欷声喟喟兮,
沛沛怀忧含戚何侘傺兮。
沛沛当年我先父志向美好啊,喜欢推举俊才和贤能。
沛沛他情性纯洁身无污秽啊,行为无过失姿质美盛。
沛沛远逐奸佞和谄谀小人啊,斥退谗夫和嬖爱近臣。
沛沛亲近诚厚的忠正之士啊,招纳贤良和明智之人。
沛沛他心胸开阔不可度量啊,性情恬逸深渊般沉静。
沛沛邪僻的言行难以侵入啊,永葆忠诚之志不变更。
沛沛把乱政的侍妾从后宫中赶出啊,把贤女宓妃从洛水迎进宫中。
沛沛把谗夫佞贼从朝廷逐出啊,把吕望管仲从民间选进朝中。
沛沛让山野之中没有怨恨之士啊,使江边泽畔没有隐居的贤能。
沛沛把三苗之类的奸佞通通放逐啊,让伊尹皋陶样的贤臣充满朝廷。
沛沛如今善恶不分里外颠倒啊,反把裙裳当成上衣。
沛沛亲近宋万之流置于高位啊,反把周公邵公放逐废弃。
沛沛弃千里马不用让它拉车负重啊,却乘驾驴骡让它飞奔驰骋。
沛沛把蔡国美女贬逐赶出帷帐啊,反纳戎狄丑妇让她着彩披凤。
沛沛勇士庆忌囚禁在地牢啊,却让懦夫陈不占解围出征。
沛沛摔碎伯牙名琴号钟啊,反把小筝弹奏拨弄。
沛沛把石头珍藏在金匮里啊,却把美玉抛弃在院中。
沛沛韩信身披铠甲只当小卒啊,反让小兵为大将率兵攻城。
沛沛把芳草莞芎遗弃在水泽啊,匏瓢藏在竹器让虫蛀尽。
沛沛麒麟奔窜在水泊大泽啊,熊罴成群在御苑安然徘徊。
沛沛把芳枝玉花摧残折尽啊,却栽植多刺的枳棘和木柴。
沛沛挖掉香草荃蕙和射干啊,却把藜藿蘘荷恶草败叶栽。
沛沛可惜今世与从前多么悬殊啊,想想先前看看现今真不相同。
沛沛有人沉沦世俗不能显达啊,有人清明自励不为世容。
沛沛可怜我生不逢时啊,独受苦难遭罪过。
沛沛我虽忠直地表明心志啊,但与君心相违遭排斥。
沛沛我真诚爱惜芬芳香气啊,君王反说这是腐臭气息。
沛沛怀揣椒聊香气四溢啊,竟逢乱世身遭打击。
沛沛尾声:
沛沛圣君已经逝世,一去不回返啊。
沛沛山中幽暗危险,郢都路遥远啊。
沛沛谗人花言巧语,可向谁诉说啊,
沛沛行人前途茫茫,又能向谁言啊。
沛沛边走边吟边长叹,一声声悲叹不断啊。
沛沛忧愁凄苦满心怀,穷愁潦倒悲无限啊。

沛沛本篇以屈原的口吻抒写了屈原命运多舛、生不逢时的不幸遭遇,以及屈原对清明之世的向往和对善恶不分、贤愚颠倒的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楚辞 · 九叹 · 其三 · 怨思》

沛沛惟郁郁之忧毒兮,志坎壈而不违。
沛沛身憔悴而考旦兮,日黄昏而长悲。
沛沛闵空宇之孤子兮,哀枯杨之冤雏。
沛沛孤雌吟于高墉兮,鸣鸠栖于桑榆。
沛沛玄猿失於潜林兮,独偏弃而远放。
沛沛征夫劳于周行兮,处妇愤而长望。
沛沛申诚信而罔违兮,情素洁于纽帛。
沛沛光明齐于日月兮,文采耀于玉石。
沛沛伤压次而不发兮,思沈抑而不扬。
沛沛芳懿懿而终败兮,名靡散而不彰。
沛沛背玉门以奔骛兮,蹇离尤而干诟。
沛沛若龙逢之沈首兮,王子比干之逢醢。
沛沛念社稷之几危兮,反为雠而见怨。
沛沛思国家之离沮兮,躬获愆而结难。
沛沛若青蝇之伪质兮,晋骊姬之反情。
沛沛恐登阶之逢殆兮,故退伏于末庭。
沛沛孽臣之号咷兮,本朝芜而不治。
沛沛犯颜色而触谏兮,反蒙辜而被疑。
沛沛菀蘼芜与菌若兮,渐□芋本于洿渎。
沛沛淹芳芷于腐井兮,弃鸡骇于筐簏。
沛沛执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
沛沛筐泽泻以豹鞟兮,破荆和以继筑。
沛沛时溷浊犹未清兮,世殽乱犹未察。
沛沛欲容与以俟时兮,惧年岁之既晏。
沛沛顾屈节以从流兮,心巩巩而不夷。
沛沛宁浮沅而驰骋兮,下江湘以邅回。
沛沛叹曰:
沛沛山中槛槛余伤怀兮,
沛沛征夫皇皇其孰依兮。
沛沛经营原野杳冥冥兮,
沛沛乘骐骋骥舒吾情兮。
沛沛归骸旧邦莫谁语兮,
沛沛长辞远逝乘湘去兮。
沛沛心情郁闷忧愁怨恨啊,命运虽坎坷也决不背弃理想。
沛沛我憔悴痛苦一夜到天明啊,从清晨到傍晚难排悲伤。
沛沛可怜独居空室的孤儿啊,哀伤小鸟栖息在老树枯杨。
沛沛失伴的雌鸟在高墙上悲啼啊,鸠鸟在桑树上声声鸣唱。
沛沛黑猿离开了茂密的山林啊,孤零零被丢弃在远方。
沛沛征夫在大道上奔波不息啊,家中妻子含恨相思盼望。
沛沛我坚守诚信之道决不背离啊,我的感情就如束帛纯洁无伤。
沛沛我的美德与日月齐辉啊,我的文采与美玉争光。
沛沛可伤身遭压迫不能振发啊,情思受到压抑不得高扬。
沛沛香气郁郁终于消散啊,身败名灭不显不彰。
沛沛离开君王奔向远方啊,忠贞获罪自取祸殃。
沛沛就好像关龙逄被杀掉了头啊,也似王子比干遇害被开膛。
沛沛我担心祖国危在旦夕啊,反与小人结仇遭恨怨。
沛沛我思虑国家纲纪遭破坏啊,自己反倒获罪招患难。
沛沛小人就像青蝇变白为黑啊,晋国骊姬挑拨亲情进谗言。
沛沛我怕亲近君王遭遇灾祸啊,所以我退身隐伏荒野泽畔。
沛沛佞臣贼子吵吵嚷嚷啊,朝无贤良一片混乱。
沛沛我不惜触犯君王忠言直谏啊,反倒蒙受罪过被君王猜疑。
沛沛蘼芜杜若被堆积不用啊,藁本被浸在小水沟里。
沛沛芬芳的白芷泡在臭水井啊,鸡骇犀被丢进草筐竹器。
沛沛用棠谿利剑去割蓬蒿野草啊,用干将宝剑当厨刀砍肉剖皮。
沛沛豹皮口袋装满泽泻恶草啊,用大杵捣碎美玉和氏璧。
沛沛时世浑浊美丑不清啊,世道混乱好坏不明。
沛沛我想慢慢地等待时机啊,又担心年纪已老等不及。
沛沛想要委屈心志随流从俗啊,可总是七上八下心有忧惧。
沛沛宁愿浮身沅水漂流而去啊,进长江入湘水天涯浪迹。
沛沛尾声:
沛沛车行山中声声响,我心中悲伤啊。
沛沛征夫惴惴心不安,他的归宿在何方啊。
沛沛荒原山野苦奔波,杳无人迹草木莽莽啊。
沛沛乘上骏马奔驰啊,寻求贤君舒泄我的情肠。
沛沛死后尸骨也要埋故乡,此心此情向谁讲啊。
沛沛永别了,我要远去,乘舟湘水漂流远方。

沛沛这是《九叹》的第三篇,抒写了屈原忠不见用,横遭打击的怨情,是作者为屈原舒愤懑的一篇作品。

《楚辞 · 九叹 · 其九 · 远游》

沛沛悲余性之不可改兮,屡惩艾而不移。
沛沛服觉皓以殊俗兮,貌揭揭以巍巍。
沛沛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淩太清。
沛沛欲与天地参寿兮,与日月而比荣。
沛沛登昆仑而北首兮,悉灵圉而来谒。
沛沛选鬼神于太阴兮,登阊阖于玄阙。
沛沛回朕车俾西引兮,褰虹旗于玉门。
沛沛驰六龙于三危兮,朝西灵于九滨。
沛沛结余轸于西山兮,横飞谷以南征。
沛沛绝都广以直指兮,历祝融于朱冥。
沛沛枉玉衡于炎火兮,委两馆于咸唐。
沛沛贯澒蒙以东朅兮,维六龙于扶桑。
沛沛周流览于四海兮,志升降以高驰。
沛沛徵九神于回极兮,建虹采以招指。
沛沛驾鸾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鹪明。
沛沛孔鸟飞而送迎兮,腾群鹤于瑶光。
沛沛排帝宫与罗囿兮,升县圃以眩灭。
沛沛结琼枝以杂佩兮,立长庚以继日。
沛沛淩惊雷以轶骇电兮,缀鬼谷于北辰。
沛沛鞭风伯使先驱兮,囚灵玄于虞渊。
沛沛溯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于朔方。
沛沛就颛顼而陈辞兮,考玄冥于空桑。
沛沛旋车逝于崇山兮,奏虞舜于苍梧。
沛沛?杨舟于会稽兮,就申胥于五湖。
沛沛见南郢之流风兮,殒余躬于沅湘。
沛沛望旧邦之黯黮兮,时溷浊其犹未央。
沛沛怀兰茝之芬芳兮,妒被离而折之。
沛沛张绛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
沛沛日暾暾其西舍兮,阳焱焱而复顾。
沛沛聊假日以须臾兮,何骚骚而自故。
沛沛叹曰:
沛沛譬彼蛟龙乘云浮兮,
沛沛泛淫澒溶纷若雾兮,
沛沛潺湲轇轕雷动电发馺高举兮,
沛沛升虚淩冥沛浊浮清入帝宫兮,
沛沛摇翘奋羽驰风骋雨游无穷兮。
沛沛可悲我忠直的本性不可改变啊,虽然屡遭打击也坚守不移。
沛沛我披服众芳艳丽鲜明与众不同啊,我志愿高远巍然充塞天地。
沛沛愿像仙人王乔乘云驾雾啊,驾起红云飞行遨游在太空。
沛沛愿与天地同寿长命无期啊,与日月同辉齐放光明。
沛沛登上昆仑山北向天门啊,众仙人齐来拜见接迎。
沛沛在北极挑选忠正的鬼神啊,与我从玄阙山同登天庭。
沛沛掉转我的车驾向西行啊,高举虹旗直驱玉门山顶。
沛沛驾起六龙奔驰在三危仙山啊,召西方众神灵齐会九曲水滨。
沛沛让我的车驾绕过西山啊,横度飞泉谷向南奔行。
沛沛穿越都广山野一直向南啊,经过海神祝融的驻地朱冥。
沛沛回转车驾绕过大火山啊,我在咸池两次驻马暂停。
沛沛穿过鸿蒙之气向东去啊,到东海扶桑树上拴六龙。
沛沛我遍行天下周游四海啊,我上天下地奔走飞行。
沛沛召九天神灵聚会天中啊,高树彩旗指挥四方神灵。
沛沛乘驾鸾风向上飞行啊,紧紧跟随玄鹤和鹪明。
沛沛孔鸟飞舞来往迎送啊,群鹤飞集在北极之星。
沛沛排开帝宫和天苑啊,登上悬圃目炫销魂。
沛沛系结玉枝增加佩饰啊,太阳隐没再升起长庚。
沛沛乘惊雷追逐奔逸的闪电啊,把害人的百鬼锁在北极星。
沛沛驱赶风伯让他前面开路啊,再把玄帝暂囚禁在虞渊中。
沛沛迎着高风在高空徘徊啊,我要把北方周游遍行。
沛沛我向颛顼帝陈述衷情啊,再到空桑山考问玄冥。
沛沛转过车头再驰向崇山啊,再至苍梧山向舜帝奏明。
沛沛驾起杨木轻舟来至会稽啊,向伍子胥问道在五湖之中。
沛沛看见楚国窳败的政治和恶俗啊,我自沉沅湘坚守峻洁的操行。
沛沛望故乡一片昏暗不明啊,世道混乱污浊方兴未尽。
沛沛怀抱兰草白茝一派芳香啊,反遭奸人嫉妒被摧残凋零。
沛沛君王张设绛帷多么鲜明美好啊,然政风衰颓正好自蔽圣聪。
沛沛明亮亮的太阳西山隐没啊,余光闪耀还想高照当空。
沛沛暂且趁此时光游戏片刻啊,可愁思如故难得欢情。
沛沛尾声:
沛沛就像那水中蛟龙,腾云驾雾飞升啊,
沛沛在浓云里浮游,纷然如雾一片蒙蒙啊。
沛沛蜿蜒纵横如水流,雷鸣电闪,飞向高空啊。
沛沛飞上天空,弃去污浊乘清风,进入帝宫啊。
沛沛摆龙尾振双翅,乘风驾雨,遨游太空啊。

沛沛本篇以浪漫主义手法抒写屈原上天下地的神游,通过瑰丽多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神奇美妙的神话世界,表现了屈原对真理的上下求索精神。

《楚辞 · 九叹 · 其二 · 离世》

沛沛灵怀其不吾知兮,灵怀其不吾闻。
沛沛就灵怀之皇祖兮,愬灵怀之鬼神。
沛沛灵怀曾不吾与兮,即听夫人之谀辞。
沛沛余辞上参于天地兮,旁引之于四时。
沛沛指日月使延照兮,抚招摇以质正。
沛沛立师旷俾端辞兮,命咎繇使并听。
沛沛兆出名曰正则兮,卦发字曰灵均。
沛沛余幼既有此鸿节兮,长愈固而弥纯。
沛沛不从俗而诐行兮,直躬指而信志。
沛沛不枉绳以追曲兮,屈情素以从事。
沛沛端余行其如玉兮,述皇舆之踵迹。
沛沛群阿容以晦光兮,皇舆覆以幽辟。
沛沛舆中涂以回畔兮,驷马惊而横奔。
沛沛执组者不能制兮,必折轭而摧辕。
沛沛断镳衔以驰骛兮,暮去次而敢止。
沛沛路荡荡其无人兮,遂不御乎千里。
沛沛身衡陷而下沈兮,不可获而复登。
沛沛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沛沛出国门而端指兮,冀壹寤而锡还。
沛沛哀仆夫之坎毒兮,屡离忧而逢患。
沛沛九年之中不吾反兮,思彭咸之水游。
沛沛惜师延之浮渚兮,赴汨罗之长流。
沛沛遵江曲之逶移兮,触石埼而衡游。
沛沛波澧澧而扬浇兮,顺长濑之浊流。
沛沛淩黄沱而下低兮,思还流而复反。
沛沛玄舆驰而并集兮,身容与而日远。
沛沛棹舟杭以横濿兮,?湘流而南极。
沛沛立江界而长吟兮,愁哀哀而累息。
沛沛情慌忽以忘归兮,神浮游以高厉。
沛沛心蛩蛩而怀顾兮,魂眷眷而独逝。
沛沛叹曰:
沛沛余思旧邦心依违兮。
沛沛日暮黄昏羌幽悲兮。去郢东迁余谁慕兮?
沛沛谗夫党旅其以兹故兮。
沛沛河水淫淫情所愿兮。顾瞻郢路终不返兮。
沛沛怀王不知道我的清白啊,怀王不了解我的忠诚。
沛沛我要向怀王的先祖倾诉心曲啊,我要向怀王的神灵诉说冤情。
沛沛怀王本不与我志同道合啊,又听信那小人的阿谀奉承。
沛沛我说的话上合天地啊,四时之神也可以作证。
沛沛让日月长照监察啊,让北斗来质对证明。
沛沛我的话可请师旷来考察啊,可令法官皋陶一起来听。
沛沛通过卜兆我起名叫正则啊,根据卦象我的表字叫灵均。
沛沛我小时候已有大节美行啊,长大后更加坚定而纯正。
沛沛从不随波逐流胡作妄行啊,我身心正直,意志坚定。
沛沛决不违反正道追求邪曲啊,委屈自己的意志苟合求容。
沛沛我的行为端正纯洁如玉啊,继承先王治国的正道传统。
沛沛众小人花言巧语蒙蔽君王啊,致使国家处于危险黑暗之中。
沛沛就像车行中途突然回转啊,马儿受惊狂奔驰骋。
沛沛车夫不能控制啊,必然轭断辕毁车倾。
沛沛勒口断折惊马飞驰啊,直到傍晚无人敢停。
沛沛宽阔的大道空无一人啊,脱缰的野马千里奔行。
沛沛我横遭陷害被贬落啊,不能再获得君王的信用。
沛沛我不顾念自身的卑贱啊,我哀伤的是祖国不能强盛。
沛沛我走出城门可依然忠心耿耿啊,希望君王一旦醒悟召我回朝廷。
沛沛仆夫为我愤愤不平啊,可怜我屡受迫害和不幸。
沛沛放逐九年不召还我啊,真想与彭咸一起游水戏浪。
沛沛可羡师延投水免遭刑罚啊,我也要举身自沉汨罗江。
沛沛沿着曲折的江水宛转漂流啊,船触石岸掉头就横走。
沛沛波声隆隆回波浪卷啊,顺水驶向浅滩的浊流。
沛沛乘着夏水顺流而下啊,多想遇回水使我转回头。
沛沛船儿飞驰并肩齐进啊,我随波逐浪一天天远去。
沛沛摇起船桨把大江横渡啊,渡过湘水奔向南方极远之处。
沛沛我站在江岸高歌长吟啊,心中愁苦止不住声声叹息。
沛沛神情恍惚忘了归去啊,精神高高飞行在天际。
沛沛心怀忧愁思恋故乡啊,灵魂依依不舍孤独远去。
沛沛尾声:
沛沛我思念故国啊,心中犹豫迟疑。
沛沛暮色苍苍啊,心中一片忧苦。
沛沛离开郢都东去啊,我是思恋谁?
沛沛小人太多啊,使我落到这地步。
沛沛河水滔滔东流啊,真愿像它那样无虑无忧。
沛沛回望郢都的道路啊,我再也不能踏上归途。

《楚辞 · 九叹 · 其五 · 惜贤》

沛沛览屈氏之《离骚》兮,心哀哀而怫郁。
沛沛声嗷嗷以寂寥兮,顾仆夫之憔悴。
沛沛拨谄谀而匡邪兮,切淟涊之流俗。
沛沛荡渨涹之奸咎兮,夷蠢蠢之溷浊。
沛沛怀芬香而挟蕙兮,佩江蓠之婓婓。
沛沛握申椒与杜若兮,冠浮云之峨峨。
沛沛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
沛沛游兰皋与蕙林兮,睨玉石之?嵯。
沛沛扬精华以眩耀兮,芳郁渥而纯美。
沛沛结桂树之旖旎兮,纫荃蕙与辛夷。
沛沛芳若兹而不御兮,捐林薄而菀死。
沛沛驱子侨之奔走兮,申徒狄之赴渊。
沛沛若由夷之纯美兮,介子推之隐山。
沛沛晋申生之离殃兮,荆和氏之泣血。
沛沛吴申胥之抉眼兮,王子比干之横废。
沛沛欲卑身而下体兮,心隐恻而不置。
沛沛方圜殊而不合兮,钩绳用而异态。
沛沛欲俟时于须臾兮,日阴曀其将暮。
沛沛时迟迟其日进兮,年忽忽而日度。
沛沛妄周容而入世兮,内距闭而不开。
沛沛俟时风之清激兮,愈氛雾其如塺。
沛沛进雄鸠之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
沛沛默顺风以偃仰兮,尚由由而进之。
沛沛心懭悢以冤结兮,情舛错以曼忧。
沛沛搴薜荔于山野兮,采撚支于中洲。
沛沛望高丘而叹涕兮,悲吸吸而长怀。
沛沛孰契契而委栋兮,日晻晻而下颓。
沛沛叹曰:
沛沛江湘油油长流汨兮,挑揄扬汰荡迅疾兮。
沛沛忧心展转愁怫郁兮,冤结未舒长隐忿兮。
沛沛丁时逢殃可奈何兮,劳心悁悁涕滂沱兮。
沛沛读完屈原的《离骚》啊,我心郁闷悲伤不畅快。
沛沛我大声疾呼而无人应啊,看那仆人也都憔悴伤怀。
沛沛我要整治奸佞匡正邪恶啊,要涤荡卑浊的世风流俗。
沛沛我要扫荡污秽以除谗佞啊,要铲除无礼的贪残之徒。
沛沛我怀抱美好手持蕙草啊,我身佩江离芳香浓郁。
沛沛我手持申椒和杜若啊,头戴切云冠高耸巍峨。
沛沛登上高山四面眺望啊,看到园圃中香芷行行。
沛沛在长满兰草的水边和蕙林游玩啊,一回眸又见一片玉石林千姿百态。
沛沛美玉鲜花闪耀着明亮的光辉啊,散发出醉人的浓香纯真美好。
沛沛我系结上柔嫩的桂树枝啊,再联缀上荃草香蕙和辛夷。
沛沛如此芳香的花草不被佩戴啊,反把它抛弃在丛林堆积枯死。
沛沛我要跟随王子乔奔走前后啊。又想学申徒狄投渊洁身自好。
沛沛又想像许由伯夷清高纯洁啊,像介子推隐身深山无所贪求。
沛沛可怜晋国申生被谗遭祸啊,可叹楚国卞和抱玉泣血。
沛沛吴国子胥死后挖去两眼啊,王子比干横遭剖心之祸。
沛沛我欲卑躬屈膝顺从世俗啊,可心中作痛不忍放弃美德。
沛沛方与圆形状不同不能相合啊,钩绳用处不同因而曲直有别。
沛沛我欲稍等片刻美好时光啊,可是日色昏昏残阳将西落。
沛沛时光一天天地慢慢流逝啊,年岁却匆匆地一天天度过。
沛沛我想苟合求容以迎合时俗啊,可是心里总是拒绝不愿行。
沛沛我欲等待时政清明风气变啊,可雾气愈来愈浓如尘蔽空。
沛沛想像雄鸠那样进献微末诚信啊,谗谄小人又百般阻挠蒙蔽圣听。
沛沛想默默地随风俯仰顺从流俗啊,心中又犹豫不甘堕落丧失操行。
沛沛心里不快愁肠百结啊,心绪繁乱忧思深长。
沛沛我在山野摘取芳草薜荔啊,采集香草撚支在小洲上。
沛沛我北望高山叹息流涕啊,止不住的悲泣长思难忘。
沛沛怎不怀忧令人志消神伤啊,太阳渐渐昏暗沉落西方。
沛沛尾声:
沛沛江湘滔滔不断东流啊,鼓浪扬波飞流而去。
沛沛辗转反侧忧愁难眠啊,怨情难消长恨难驱。
沛沛生不逢时有何办法啊,心中忧愁泪落如雨。

沛沛本篇抒写了作者读《离骚》后的感想,表现作者对屈原空怀一片忠心而惨遭打击谗毁的愤慨和惋惜。

《楚辞 · 九叹 · 其八 · 思古》

沛沛冥冥深林兮,树木郁郁。
沛沛山参差以崭岩兮,阜杳杳以蔽日。
沛沛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遗泣。
沛沛风骚屑以摇木兮,云吸吸以湫戾。
沛沛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偬于山陆。
沛沛旦徘徊于长阪兮,夕仿偟而独宿。
沛沛发披披以鬤鬤兮,躬劬劳而瘏悴。
沛沛?俇俇而南行兮,泣沾襟而濡袂。
沛沛心婵媛而无告兮,口噤闭而不言。
沛沛违郢都之旧闾兮,回湘沅而远迁。
沛沛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
沛沛闵先嗣之中绝兮,心惶惑而自悲。
沛沛聊浮游于山陕兮,步周流于江畔。
沛沛临深水而长啸兮,且倘佯而泛观。
沛沛兴《离骚》之微文兮,冀灵修之壹悟。
沛沛还余车于南郢兮,复往轨于初古。
沛沛道修远其难迁兮,伤余心之不能已。
沛沛背三五之典刑兮,绝《洪范》之辟纪。
沛沛播规矩以背度兮,错权衡而任意。
沛沛操绳墨而放弃兮,倾容幸而侍侧。
沛沛甘棠枯于丰草兮,藜棘树于中庭。
沛沛西施斥于北宫兮,仳倠倚于弥楹。
沛沛乌获戚而骖乘兮,燕公操于马圉。
沛沛蒯瞆登于清府兮,咎繇弃而在壄。
沛沛盖见兹以永叹兮,欲登阶而狐疑。
沛沛乘白水而高骛兮,因徙弛而长辞。
沛沛叹曰:
沛沛倘佯垆阪沼水深兮,
沛沛容与汉渚涕淫淫兮。
沛沛钟牙已死谁为声兮,
沛沛纤阿不御焉舒情兮。
沛沛曾哀悽欷心离离兮,
沛沛还顾高丘泣如洒兮。
沛沛山林一片阴暗幽深啊,树木繁茂葱葱郁郁。
沛沛高山起伏峥嵘险峻啊,峻岭绵绵遮天蔽日。
沛沛可怜我心中无限愁苦啊,我两眼模糊泪下如雨。
沛沛疾风萧萧摇动草木啊,浓云团团翻滚飘浮。
沛沛可怜我一生毫无欢乐啊,忧愁困苦在野岭荒山。
沛沛白天我在长长山坡游荡啊,夜晚我辗转反侧独宿孤眠。
沛沛我披头散发一头散乱啊,我劳苦憔悴病病恹恹。
沛沛我神魂不定匆匆南行啊,我泪水不止沾湿衣衫。
沛沛心中忧愁凄苦向谁诉说啊,我只好噤声闭口不语不言。
沛沛离开郢都我的故里家乡啊,渡过湘江沅水漂泊远迁。
沛沛念我的祖国横遭危难啊,宗庙无人祭祀香火断。
沛沛哀怜祖宗事业无人继承啊,心中惶惶恐惧自伤自怜。
沛沛暂且在山峡行走游荡啊,信步周游在大江岸畔。
沛沛面临江水放声长啸啊,徘徊徜徉纵日游观。
沛沛作《离骚》隐约谏戒君王啊,盼君王顿然醒悟更张改弦。
沛沛召还我的车驾回郢都啊,重修先王的旧规常典。
沛沛道路遥远实难回还啊,可伤我一片思君之心不断。
沛沛君王背离三皇五帝的常法啊,断绝《洪范》的纲纪法宪。
沛沛抛弃圆规矩尺而违背法度啊,丢开衡称而任意称重量短。
沛沛执持法纪的人被弃置不用啊,阿谀谗谄小人陪侍在君前。
沛沛甘棠枯死在野草丛中啊,蒺藜荆棘却种满庭院。
沛沛美女西施被贬出宫中啊,丑妇仳倠反侍立堂前。
沛沛乌获得宠与君王同车共乘啊,燕公养马操劳在马厩圈栏。
沛沛蒯瞆忤逆不义反进宗庙啊,皋陶贤明却弃逐荒野山间。
沛沛见是非如此颠倒使我长叹啊,想进身献忠心又迟疑难决断。
沛沛还是乘浮白水远走高飞吧,趁此退身永别这龌龊世间。
沛沛尾声:
沛沛徜徉在垆山坡池水深深啊,
沛沛徘徊在汉水边涕泪涟涟。
沛沛子期伯牙已死谁把琴音弹奏啊,
沛沛纤阿不把车驾,怎能把技艺献?
沛沛倍增哀伤凄然长叹,心肠痛断啊,
沛沛回望高山悲痛泣下,泪洒江天。

沛沛本篇抒写屈原被放逐后的孤苦无告的悲苦情景。一个形影相吊、憔悴孤苦的老人,在穷山恶水间游荡,他心系多灾多难的祖国,他渴望君王的醒悟,他愤恨世道的不公,他痛惜自己的忠心难献,全诗凄情苦语,是《九叹》组诗中写得最为悲苦的一篇。

《楚辞 · 九叹 · 其六 · 忧苦》

沛沛悲余心之悁悁兮,哀故邦之逢殃。
沛沛辞九年而不复兮,独茕茕而南行。
沛沛思余俗之流风兮,心纷错而不受。
沛沛遵壄莽以呼风兮,步从容于山廋。
沛沛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沛沛倚石岩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
沛沛登巑岏以长企兮,望南郢而窥之。
沛沛山修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沛沛听玄鹤之晨鸣兮,于高冈之峨峨。
沛沛独愤积而哀娱兮,翔江洲而安歌。
沛沛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
沛沛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
沛沛欲迁志而改操兮,心纷结其未离。
沛沛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恻隐而含哀。
沛沛聊须臾以时忘兮,心渐渐其烦错。
沛沛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
沛沛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沛沛长嘘吸以于悒兮,涕横集而成行。
沛沛伤明珠之赴泥兮,鱼眼玑之坚藏。
沛沛同驽鸁与乘驵兮,杂班驳与阘茸。
沛沛葛藟蔂于桂树兮,鸱鸮集于木兰。
沛沛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
沛沛恶虞氏之箫韶兮,好遗风之激楚。
沛沛潜周鼎于江淮兮,爨土鬵于中宇。
沛沛且人心之持旧兮,而不可保长。
沛沛邅彼南道兮,征夫宵行。
沛沛思念郢路兮,还顾眷眷。
沛沛涕流交集兮,泣下涟涟。
沛沛叹曰:
沛沛登山长望中心悲兮,
沛沛菀彼青青泣如颓兮。
沛沛留思北顾涕渐渐兮,
沛沛折锐摧矜凝泛滥兮。
沛沛念我茕茕?谁求兮,
沛沛仆夫慌悴散若流兮。
沛沛我心里一片忧苦悲伤啊,痛惜祖国又遭受祸殃。
沛沛离开郢都九年不能归啊,我孑然一身走向南方。
沛沛想起楚国的污浊世风啊,我心绪烦乱不能忍受。
沛沛沿着山野我呼唤清平啊,山弯弯里我慢步行走。
沛沛我在平坦的山窝里巡行啊,四周一片空虚寂寞无声。
沛沛我身靠着山岩悲痛流涕啊,我心中忧苦憔悴无欢情。
沛沛登上高高山顶久立长望啊,看一看故乡望一望南郢。
沛沛山峦绵绵一眼望不到头啊,路途遥遥归期无奈难定。
沛沛耳听神鸟玄鹤引颈晨鸣啊,看见它站立在峨峨山顶。
沛沛孤独愤闷我要排解哀思啊,游江中芳洲纵情歌唱。
沛沛三青鸟从南方翩翩飞来啊,看它神态想要飞向北方。
沛沛我想让三青鸟为我捎信啊,它疾速飞去我难寄衷肠。
沛沛我想改变志向和节操啊,可心乱如麻忠诚难忘。
沛沛表面上我自由自在地游览啊,可内心忧痛含悲满怀哀伤。
沛沛暂且求得片刻时光把忧思忘却啊,可忧愁烦乱又渐渐堵满心房。
沛沛我希望鼓瑟吹笙舒解忧愤啊,可心中愁思百结难遣难忘。
沛沛悲吟《离骚》抒怀明志啊,心中忧苦难尽诉于《九章》。
沛沛我止不住的抽泣声声悲啼啊,拭不干的涕泪满面交流成行。
沛沛把明珠丢进泥里令人伤心啊,把鱼眼当做宝珠严严收藏。
沛沛把骡子和骏马混同一样啊,无才无德之徒杂集一堂。
沛沛恶草葛藟爬满桂树枝干啊,恶鸟鸱鸮落在木兰树上。
沛沛贪愚小人在朝堂高谈阔论啊,高士贤良却放逐山野蛮荒。
沛沛厌弃古乐虞舜的箫《韶》啊,却把流行的《激楚》欣赏。
沛沛传国九鼎沉入江淮啊,反把土锅摆在殿堂。
沛沛人心怀有淳朴的古风啊,但世风日下难保久长。
沛沛我转身登上向南的道路啊,就像征夫昼夜辛苦奔忙。
沛沛我思念着回郢的道路啊,一步三回首难舍难忘。
沛沛禁不住的涕泣交流啊,老泪纵横滚滚流淌。
沛沛尾声:
沛沛登上高山远望,心中无限悲伤啊。
沛沛看那草木茂盛,眼泪流水般流淌啊。
沛沛思念故乡回头北望,禁不住泪水浪浪啊。
沛沛摧折我的意志信念,与世俗随声应响啊。
沛沛可自念我孤单一人,我找谁侍奉君王啊?
沛沛我的仆人慌恐愁苦,像流水般的散亡啊。

沛沛本篇抒写了屈原放逐异乡时的凄苦心情和对故国家乡的无限眷恋,展现了屈原的故国之思和去国之恨。

《楚辞 · 九叹 · 其四 · 远逝》

沛沛志隐隐而郁怫兮,愁独哀而冤结。
沛沛肠纷纭以缭转兮,涕渐渐其若屑。
沛沛情慨慨而长怀兮,信上皇而质正。
沛沛合五岳与八灵兮,讯九鬿与六神。
沛沛指列宿以白情兮,诉五帝以置辞。
沛沛北斗为我折中兮,太一为余听之。
沛沛云服阴阳之正道兮,御后土之中和。
沛沛佩苍龙之蚴虬兮,带隐虹之逶蛇。
沛沛曳彗星之皓旰兮,抚朱爵与鵔?。
沛沛游清灵之飒戾兮,服云衣之披披。
沛沛杖玉华与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
沛沛举霓旌之墆翳兮,建黄纁之总旄。
沛沛躬纯粹而罔愆兮,承皇考之妙仪。
沛沛惜往事之不合兮,横汨罗而下濿。
沛沛乘隆波而南渡兮,逐江湘之顺流。
沛沛赴阳侯之潢洋兮,下石濑而登洲。
沛沛陵鬿堆以蔽视兮,云冥冥而闇前。
沛沛山峻高以无垠兮,遂曾闳而迫身。
沛沛雪雰雰而薄木兮,云霏霏而陨集。
沛沛阜隘狭而幽险兮,石?嵯以翳日。
沛沛悲故乡而发忿兮,去余邦之弥久。
沛沛背龙门而入河兮,登大坟而望夏首。
沛沛横舟航而?湘兮,耳聊啾而惝慌。
沛沛波淫淫而周流兮,鸿溶溢而滔荡。
沛沛路曼曼其无端兮,周容容而无识。
沛沛引日月以指极兮,少须臾而释思。
沛沛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
沛沛顺风波以南北兮,雾宵晦以纷纷。
沛沛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
沛沛欲酌醴以娱忧兮,蹇骚骚而不释。
沛沛叹曰:
沛沛飘风蓬龙埃坲坲兮,草木摇落时槁悴兮。
沛沛遭倾遇祸不可救兮,长吟永欷涕究究兮。
沛沛舒情诉诗冀以自免兮,颓流下陨身日远兮。
沛沛心中忧伤郁闷不快啊,满腹冤屈独自哀伤。
沛沛愁肠百转心乱如麻啊,止不住的泪水滚滚流淌。
沛沛心中愤懑慨然长叹思念不止啊,我要向上帝申诉为我作证明。
沛沛五岳八方的神灵齐来考察啊,可向九鬿六宗众神灵讯问。
沛沛我指着众星列宿发誓啊,我向五方天帝倾诉我的衷情。
沛沛北斗可证明我中正不偏啊,太一帝为我辨别善恶奸忠。
沛沛遵循天地阴阳之正道啊,坚持大地的中和之行。
沛沛驾御青龙蜿蜒飞行啊,系着长长的绚丽彩虹。
沛沛彗星紧紧跟随一道光明啊,乘坐着朱雀鵕鸡向上飞行。
沛沛我遨游在清凉的高空啊,我身披长长的五彩云衣。
沛沛手持玉花和红色大旗啊,身佩光耀闪闪的明月珠。
沛沛高举起云旗遮天蔽日啊,竖起五色旄缨的金黄旗。
沛沛我品行纯正没有瑕疵啊,我继承了先父的美好风仪。
沛沛可叹从前与君不能配合啊,只好南下横渡汨罗江。
沛沛乘着滚滚波涛向南行进啊,顺着长江湘水追波逐浪。
沛沛奔向那浩渺的大水浪涛啊,越过急流险滩登上山岛。
沛沛高耸的大山挡住我的视线啊,浓云一片眼前一片晦暗。
沛沛群山高峻连绵不断啊,山势峥嵘直逼面前。
沛沛大雪纷纷覆盖山林啊,乌云密布低沉翻卷。
沛沛山高谷狭幽深险峻啊,怪石嶙嶙遮住阳光。
沛沛可怜远离故乡心里怨恨啊,我离开故国日子已经很长。
沛沛走出郢都东门进入大河啊,我登上高岸把夏口眺望。
沛沛掉转船头把湘水渡过啊,我一阵阵耳鸣精神恍惚忧伤。
沛沛波涛连天打着旋涡翻滚啊,大水浩茫奔流一片汪洋。
沛沛道路漫长遥远没有尽头啊,周围一片纷乱没有标志。
沛沛依靠着日月北极来指引啊,才一下消除心头的忧思。
沛沛江水深远望不到头啊,一片浩渺不辨东西。
沛沛顺风随波漂南荡北啊,大雾弥漫如夜似漆。
沛沛太阳遥遥向西落下啊,路途迢迢忧心难舒。
沛沛我本想一醉解千愁啊,可愁思绵绵难消除。
沛沛尾声:
沛沛旋风盘旋尘土飞扬啊,草木随风凋落枝枯叶飞。
沛沛遭难遇祸不可挽救啊,悲吟长叹止不住的泪水。
沛沛赋诗抒怀希望免祸啊,随水日益远去故国难回。

沛沛屈原空怀美政,不被楚王信任,远放江南。本篇就是写屈原被放江南的情景。

《治国第四十八》

沛沛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沛沛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沛沛
沛沛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沛沛
沛沛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沛沛
沛沛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沛沛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沛沛
沛沛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沛沛
沛沛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沛沛
沛沛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沛沛
沛沛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画蛇添足》

沛沛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沛沛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沛沛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沛沛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沛沛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沛沛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沛沛
沛沛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沛沛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沛沛
沛沛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沛沛
沛沛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沛沛
沛沛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 他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沛沛
沛沛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荆轲刺秦王》

沛沛秦将王剪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沛沛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沛沛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沛沛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沛沛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沛沛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沛沛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沛沛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沛沛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沛沛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沛沛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沛沛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沛沛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沛沛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沛沛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沛沛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沛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沛沛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沛沛秦国的将领王剪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于是出发了。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卫上前,斩杀了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虎求百兽》

沛沛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沛沛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沛沛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沛沛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
沛沛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沛沛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沛沛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是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像“狐假虎威”中的老虎那样盲目信从狐狸。否则,自然会闹出笑话。

《说苑·政理》

沛沛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夫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得已也。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崇礼义之节以示之,贱货利之弊以变之;修近理内政橛机之礼,壹妃匹之际;则莫不慕义礼之荣,而恶贪乱之耻。其所由致之者,化使然也。
沛沛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
沛沛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言明其化而已矣,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布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善不劝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尝闻也。书曰:『毕协赏罚』,此之谓也。
沛沛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陁。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御者非千里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故禄过其功者损,名过其实者削,情行合而民副之,祸福不虚至矣。诗云:「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此之谓也。
沛沛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沛沛卫灵公谓孔子曰:「有语寡人为国家者,谨之于庙堂之上而国家治矣,其可乎?」孔子曰:「可。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谓不出于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之己者也。」
沛沛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沛沛齐桓公谓管仲曰:「吾欲举事于国,昭然如日月,无愚夫愚妇皆曰善,可乎?」仲曰:「可。然非圣人之道。」桓公曰:「何也?」对曰:「夫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知鲜不可以与圣人言,慧士可与辨物,智士可与辨无方,圣人可与辨神明;夫圣人之所为,非众人之所及也。民知十己,则尚与之争,曰不如吾也,百己则疵其过,千己则谁而不信。是故民不可稍而掌也,可并而牧也;不可暴而杀也,可麾而致也;众不可户说也,可举而示也。」
沛沛卫灵公问于史?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少焉,子路见公,公以史?言告之,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少焉,子贡入见,公以二子言告之,子贡曰:「不识哉!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
沛沛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沛沛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陵迟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沛沛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凯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沛沛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
沛沛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沛沛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慝,下不阴害,不幸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
沛沛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
沛沛成王问政于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以时而敬顺之,忠而爱之,布令信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至?」对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对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之,不善则雠也;夏、殷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夙沙之民,自攻其主而归神农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无惧也?」
沛沛仲尼见梁君,梁君问仲尼曰:「吾欲长有国,吾欲列都之得,吾欲使民安不惑,吾欲使士竭其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为之奈何?」仲尼对曰:「千乘之君,万乘之主,问于丘者多矣,未尝有如主君问丘之术也,然而尽可得也。丘闻之,两君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之得;毋杀不辜,毋释罪人,则民不惑;益士禄赏,则竭其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善为刑罚,则圣人自来;尚贤使能,则官治。」梁君曰:「岂有不然哉!」
沛沛子贡曰:「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附近来远』,鲁哀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于谕臣』。齐景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于节用』。三君问政于夫子,夫子应之不同,然则政有异乎?」孔子曰:「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志焉,故曰在于附近而来远。哀公有臣三人,内比周公以惑其君,外障诸侯宾客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齐景公奢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之乐不解,一旦而赐人百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于节用,此三者政也,诗不云乎:『乱离斯瘼,爰其适归』,此伤离散以为乱者也,『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此伤奸臣蔽主以为乱者也,『相乱蔑资,鲁莫惠我师』,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察此三者之所欲,政其同乎哉!」
沛沛公仪休相鲁,鲁君死,左右请闭门,公仪休曰:「止!池渊吾不税,蒙山吾不赋,苛令吾不布,吾已闭心矣!何闭于门哉?」
沛沛子产相郑,简公谓子产曰:「内政毋出,外政毋入。夫衣裘之不美,车马之不饰,子女之不洁,寡人之丑也;国家之不治,封疆之不正,夫子之丑也。」子产相郑,终简公之身,内无国中之乱,外无诸侯之患也;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善断事,子太叔善决而文,公孙挥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变而立至,又善为辞令,裨谌善谋,于野则获,于邑则否,有事乃载裨谌与之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断之,使公孙挥为之辞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也。
沛沛董安于治晋阳,问政于蹇老,蹇老曰:「曰忠、曰信、曰敢。」董安于曰:「安忠乎?」曰:「忠于主。」曰:「安信乎?」曰:「信于令。」曰:「安敢乎?」曰:「敢于不善人。」董安于曰:「此三者足矣。」
沛沛魏文侯使西门豹往治于邺,告之曰:「必全功成名布义。」豹曰:「敢问全功成名布义为之奈何?」文侯曰:「子往矣!是无邑不有贤豪辨博者也,无邑不有好扬人之恶,蔽人之善者也。往必问豪贤者,因而亲之;其辨博者,因而师之;问其好扬人之恶,蔽人之善者,因而察之,不可以特闻从事。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沛沛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亦治单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出,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贱,宓子贱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固佚。」人曰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治,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弊性事情,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沛沛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沛沛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子贱曰:「善,敢不承命乎!」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扱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沛沛孔子弟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鬻,鬻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也?」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鬻,鬻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
沛沛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辟。」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沛沛子路治蒲,见于孔子曰:「由愿受教。」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也。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亲上。」
沛沛子贡为信阳令,辞孔子而行,孔子曰:「力之顺之,因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少日事君子,君子固有盗者邪!」孔子曰:「夫以不肖伐贤,是谓夺也;以贤伐不肖,是谓伐也;缓其令,急其诛,是谓暴也;取人善以自为己,是谓盗也。君子之盗,岂必当财币乎?吾闻之曰: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皆怨之所由生也。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不内相教而外相谤者,是谓不足亲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沛沛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然,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不能治,三亩之园不能芸,言治天下如运诸手掌何以?」杨朱曰:「臣有之,君不见夫羊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且使尧牵一羊,舜荷杖而随之,则乱之始也。臣闻之,夫吞舟之鱼不游渊,鸿鹄高飞不就污池,何则?其志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繁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此之谓也。」
沛沛景差相郑,郑人有冬涉水者,出而胫寒,后景差过之,下陪乘而载之,覆以上衽,晋叔向闻之曰:「景子为人国相,岂不固哉!吾闻良吏居之三月而沟渠修,十月而津梁成,六畜且不濡足,而况人乎?」
沛沛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尝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沛沛齐桓公问管仲曰:「国何患?」管仲对曰:「患失社鼠。」桓公曰:「何谓也?」管仲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察,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不售之故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也;有道术之士,欲明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国之猛狗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道术之士不得用矣,此治国之所患也。」
沛沛齐侯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无由入矣。」
沛沛复槁之君朝齐,桓公问治民焉,复槁之君不对,而循口操衿抑心,桓公曰:「与民共甘苦饥寒乎?」「夫以我为圣人也,故不用言而谕。」因礼之千金。晋文公时,翟人有封狐、文豹之皮者,文公喟然叹曰:「封狐文豹何罪哉?以其皮为罪也。」大夫栾枝曰:「地广而不平,财聚而不散,独非狐豹之罪乎?」文公曰:「善哉!说之。」栾枝曰:「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于是列地以分民,散财以赈贫。
沛沛晋文侯问政于舅犯,舅犯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禄,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贫,古之所谓致师而战者,其此之谓也。」
沛沛晋侯问于士文伯曰:「三月朔,日有蚀之,寡人学惛焉,诗所谓:『彼日而蚀,于何不臧』者,何也?」对曰:「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不可不慎也。政有三而已:一曰因民,二曰择人,三曰从时。」
沛沛延陵季子游于晋,入其境曰:「嘻,暴哉国乎!」入其都曰:「嘻,力屈哉,国乎!」立其朝曰:「嘻,乱哉国乎!」从者曰:「夫子之入境未久也,何其名之不疑也?」延陵季子曰:「然,吾入其境田亩荒秽而不休,杂增崇高,吾是以知其国之暴也。吾入其都,新室恶而故室美,新墙卑而故墙高,吾是以知其民力之屈也。吾立其朝,君能视而不下问,其臣善伐而不上谏,吾是以知其国之乱也。齐之所以不如鲁者,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伯禽与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国三年,太公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疾也?」对曰:「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周公曰:「太公之泽及五世。」五年伯禽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难?」对曰:「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周公曰:「鲁之泽及十世。」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齐之所以不如鲁也,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也。
沛沛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旋月而国莫之服也。
沛沛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察祀不顺,居处不敬乎?」下车弃而去之,然后国人乃不为。故曰:「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也,民不肯止,故化其心莫若教也。」
沛沛鲁国之法,鲁人有赎臣妾于诸侯者,取金于府;子贡赎人于诸侯而还其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其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则后莫复赎,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矣。」孔子可谓通于化矣。故老子曰:「见小曰明。」
沛沛孔子见季康子,康子未说,孔子又见之,宰予曰:「吾闻之夫子曰:『王公不聘不动。』今吾子之见司寇也少数矣。」孔子曰:「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聘我者孰大乎?」于是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以不先自为刑罚乎?」自是之后,国无争者。孔子谓弟子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存耳,政事无如膺之矣。」古之鲁俗,涂里之间,罗门之罗,收门之鱼,独得于礼,是以孔子善之夫涂里之间,富家为贫者出;罗门之罗,有亲者取多,无亲者取少;收门之渔,有亲者取巨,无亲者取小。
沛沛春秋曰:四民均则王道兴而百姓宁;所谓四民者,士、农、工、商也。婚姻之道废,则男女之道悖,而淫泆之路兴矣。
沛沛

沛沛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治国方法,太公答道:「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接着,二人就爱民方式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太公总结道:「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为国:治理国家;遇:对待。意思是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到他们挨冻受饿就感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不堪就感到悲痛。
沛沛其实,《说苑》这段话应来自《太公六韬·文韬·国务》,不过却是姜太公对周文王说的。太公原话为:「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刘向将「驭」字易为「遇」,一字之改见深意。  
沛沛治国理政,本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但治国者若能抓住根本,便可垂拱而治。这个根本就是「爱民」二字,因为治国就是治人。提倡爱民是刘向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此,他在《新序·杂事一》中还有进一步阐述:「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主张治国者应像天地一样庇护包容他的子民。这就是成语「爱民如子」的由来。

《鹬蚌相争》

沛沛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沛沛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沛沛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沛沛
沛沛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沛沛
沛沛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沛沛
沛沛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
沛沛
沛沛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 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 我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
沛沛
沛沛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您的嘴巴抽不出来,你就会在这里饿死和憋死在这河滩上,
沛沛
沛沛就这样,鹬鸟和河 蚌谁也不肯让谁。时间一长,它们俩都累得筋疲力尽。
沛沛
沛沛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打鱼回家路过,就从沙滩上走过。看见鹬蚌相争的情景,渔夫觉得很有趣。他悄悄地走上前去,没有费多大力气, 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Copyright © 沛沛网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