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沛沛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热病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偏枯病,表现为半身不遂而疼痛,如果病人言语如常,神志清楚,表明病邪尚在分肉腠理之间,并未入里。治疗时用九针中的大针治疗,补益其不足,泻其有余,就可以康复了。风痱病(即中风病)的症状,身上没有疼痛的感觉,四肢弛缓,不能屈伸,神志有些混乱,但不严重,语言虽然模糊,但可辨人,属病情较轻,尚可以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已经不能言语的,就难以治疗了。如果风痱病先起于阳分,而后深入阴分,治疗时应该先取阳经,后取阴经,对于风痱病的治疗,针刺的程度应该比较浮浅。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的第三天,如果气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这是邪在表而未入里,治疗可选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祛除在表之热邪,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作用,用补法充实阴经来补三阴的不足。发热很严重的病人,气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显得很沉静,此为阳病见阴证,一般不允许针刺;如果还有针刺的可能性,应尽快取穴针刺,虽不能达到出汗的效果,但依然可泻出热邪。所谓不能针刺,是由于脉、证不符,这是死亡的征象。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别本作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别本此句作:勿庸刺);喘甚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别本看字作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已经七、八日,气口的脉象躁动,病人气喘而头晕眩的,应马上针刺治疗,使汗出热散,应浅刺手大指间的穴位(少商穴)。热病已经七、八天,若是脉象微小,是正气不足的表现,病人尿血,口中干燥,是阳盛阴竭,一天半即将死亡;若是见到代脉,是脏气已衰,一日就会死亡。热病已经出汗,可是脉象还是躁而不静,气喘,并且不久热势又起的,不可针刺;若是气喘加剧,就会死亡。热病已经七、八天,脉象已经不躁,或是有躁象但不散,脉象数,是邪气犹在,在后面的三天之中,能发汗的,邪气随汗而解;若是三天后仍未汗出,是正气已衰,到第四日死亡。从患热病起没有出汗的病人,不能用针刺治疗。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有皮肤痛、鼻塞、面部浮肿等症状,是热伤皮毛的症候,治疗的时候应该浅刺各经的皮部,由九针中的第一种针(镵针)在热病的五十九腧穴中选穴针刺;若是鼻生小疹,也是邪在皮毛的表现,因肺合皮毛,因此治疗要从肺经入手。如治疗无效,应从属火的心经腧穴入手治疗,因为火热属心,心火克制肺金。

热病,先身涩、倚(别本作烦)而热、烦俛(别本作悗)、干唇口溢(此句别本作:唇嗌干),取之皮(别本作脉),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先感到皮肤燥涩不爽、身体无力且发热、烦闷、唇燥咽干等症状,应当刺其血脉,用九针中的第一种针,在热病五十九腧穴中选穴施针。若是出现腹胀、口中干、出冷汗等症状,是邪在血脉,因心主血脉,因此当治疗心经的腧穴。如治疗无效,应从属水的肾经腧穴入手,因为肾水能克心火。

热病,溢(别本作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表现为咽中干、口渴喜饮、易受惊吓、不能安卧等症状,是邪客肌肉的病变,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六种针(员利针)针刺热病五十九腧穴中的穴位。若眼角色青,属于脾经的病变,脾主肉,所以治疗时应当针刺至肌肉,从脾经入手。如治疗无效,应从属木的肝经腧穴入手,因为肝木能克脾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表现为面色青、头脑中痛、手足躁动等症状,是邪客于筋的病变,治疗时应当针刺至筋,当用九针中的第四种针(锋针),在手足四肢不利的地方施针。若出现足不能行、泪出而不止等症状,属于肝经的病患,肝主筋,所以刺至筋,也就是从肝论治。如无效,应从肺金论治,因为肺金克肝木。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表现为屡发惊悸、手足抽搐、精神狂乱等症状,是邪热入心,治疗时应该深刺直至血络,用九针中的第四种针,迅速泻其有余的邪热。若是出现时发癫病、毛发脱落等症状,属于心经的病患,应治心所主之血脉。如无效,则应从肾水论治,因为肾水克制心火。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周身骨节疼痛、耳聋、嗜睡等症状,是邪热入肾,应刺深至骨,用九针中的第四种针,在热病五十九腧穴中选穴施针。针刺治疗骨病,若有不能食、牙齿相磨、双耳色青等症状,应当深刺至骨,属于肾经的病患。如无效,则应从脾土论治,因为脾土克肾水。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热病,头痛,颞颥、目瘈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医部全录》:当作络),得气也。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表现为不知在哪儿疼痛、耳聋、四肢不能灵活收放、口干,阳气偏盛的时候发热,阴气偏盛的时候发冷,这是邪热深入骨髓的症候,是死证,无可救治。热病,表现为头痛,头部两侧和眼睛周围的筋脉抽搐作痛,易出鼻血,这是厥热病,是热邪逆于上的病症,治疗时应用九针当中的第三种针(鍉针),根据其病情的虚实,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热厥病当中还应该注意,常会有寒热痔疮的发生。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为邪热在脾胃所致,可以用九针中的第四种针,刺脾胃二经的腧穴,并取在下部的各足趾间的穴位;同时还可以针刺胃经的络脉,得气为佳。热病,表现为脐周围突然疼痛,胸胁满胀,是邪在足少阴、太阴二经的表现,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四种针刺涌泉穴与阴陵泉穴,因肾、脾二经均上络于咽喉部位,故又可针刺舌下的廉泉穴。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出汗后脉象表现为安静的,是脉象、病症相合的顺证,可以继续用发汗的治法,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穴,用泻法刺之则热去,若是用补法就可以继续发汗;如果汗出太过的,可以针刺内踝上的三阴交穴止汗。热病,虽然出了汗,但是脉象仍然躁盛的,这是阴气欲绝,孤阳不敛,为死证;出汗之后脉象即平静安顺的,是顺证,预后良好。热病脉象躁盛,但是已不能出汗的,这是阳气欲绝的死证;脉象躁盛,但发汗之后脉象马上表现为平静的,预后良好。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瘲,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热病有九种情况禁用针刺疗法: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是虚阳上越的死证;第二,泄泻、腹中胀满严重的,为脾气败绝的死证;第三,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是精气衰竭的死证;第四,老人和婴儿,发热而腹中满胀,这是邪热伤脾的死证;第五,不出汗,呕血、下血,为阴血耗伤的死证;第六,舌根已烂,热仍不止,为阴气大伤的死证;第七,咳血衄血,不出汗,即使是出汗,也达不到足部的,为真阴耗竭的死证;第八,热邪已入骨髓,是肾阴衰竭的死证;第九,发热而出现痉病,是耗伤阴血,热极生风的死证,发热而出现痉病时,会出现腰背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不开和牙齿切磨的表现。上述几种情况,都是热邪过盛、真阴耗竭的死证,故不可施针。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聪(别本作顖,即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所说的热病针刺常用的五十九个腧穴是指:两手指端外侧各三穴,内侧亦各三穴,左右共十二穴;在五指之间各有一穴,双手共为八穴,双足亦是如此;头部入发际一寸处两旁开各三穴,共六穴,在入发际三寸处的两旁各五穴,双侧共十穴;耳前后各一穴,口下一穴,项中一穴,共为六穴;巅顶一穴,囟会一穴,前后发际各一穴,廉泉一穴,左右风池共二穴,左右天柱共二穴,共计九穴。上述各部位的穴位合起来一共是五十九穴。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胸中气满,喘息急促,治疗时应取足太阴大趾之端的穴位,位置在距爪甲角如韭菜叶宽的地方,若是寒证。就用留针的方法治疗;若是热证,就用疾刺法治疗,直到上逆之气下降,喘息停止为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心疝病,表现为腹中突然剧痛的,应针刺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使用放血的疗法,尽数祛除其经脉上的血络,以泻其邪。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喉痹,舌卷曲不伸,口干,心烦、心痛,手臂内侧疼痛,不能上举到头部,治疗可针刺手无名指小指侧的指端穴位,据爪甲约有韭菜叶宽的位置上。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
双目红赤疼痛,从内眼角起,内眼角是阴阳跷脉会合之处,治疗时可以取用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施针。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风痉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应该先取足太阳经脉及腘窝中的委中穴施针,并在浅表的络脉上刺血络出血。内有寒的,应取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

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癃闭,治疗时可以取用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和足厥阴经位于足大趾外侧三毛上的大敦穴,并在表浅的血络上放血以泻邪气。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男子患了像疝瘕一样的气鼓病,女子患了月经阻隔的病,表现为腰脊如同要分解开一样疼痛,不思饮食,治疗时应先点刺涌泉穴出血,观察足背上有血络盛满的地方,也要全部点刺出血,以泻邪气。





Copyright © 沛沛网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