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沛沛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胀论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黄帝说:在寸口出现什么脉象是发生了胀病呢?

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岐伯说:脉象表现出大而坚或坚而涩的,就是发生了胀病。

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
黄帝说:如何鉴别是五脏胀病或是六腑胀病呢?

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
岐伯说:出现脉象坚而涩的阴脉是五脏胀,出现脉象大而坚的阳脉是六腑胀。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
黄帝说:大凡气的运行不畅可以使人发生胀病,其病所是在血脉里面呢?还是在脏腑里面呢?

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岐伯说:胀病与血脉、脏、腑三者都有关系,但是这些都不是胀病的发病部位。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胀病的发病部位。

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岐伯说:凡是胀病都是发生在脏腑之外,它向内压挤脏腑,向外扩张胸胁,使皮肤发胀,所以称为“胀”。

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黄帝说:脏腑存于胸廓腹腔之内,就像在匣柜中收藏的秘密物件一样,它们在体腔内各有一定的位置和不同的名称,都是居于胸腹腔之中,同在体腔中的脏腑又有不同的功能,我想听一听其中的缘故。

(《医部全录》注曰:此处必缺岐伯所答之言。)
(此处原经文遗漏了岐伯的回答。)

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
黄帝说:你所说的意思没能理解,请再讲解一下。

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岐伯说:胸腹是脏腑的外廓。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容纳食物就像仓库一样。咽喉和小肠是传送饮食物的通路。胃的五窍(指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像守卫街巷的各道门户。廉泉、玉英是津液外泄的通路。五脏六腑有各自的边界,发病后也有不同的症状表现。营气在脉中顺行、卫气逆行于脉外,就会发生脉胀;卫气并入脉中,循行于分肉之间,就会发生肤胀。治疗时可取足三里穴,施用泻法。如果是新患的胀病,针一次就能治愈,如果是已患时间较长的胀病,需针刺三次。不论是虚证是实证,胀病初起时,关键在于急用泻法以去其邪。

黄帝曰:愿闻胀形。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胀病的症状。

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岐伯说:心胀病,心中烦乱,气短,睡眠不安。肺胀病,呼吸无力,胸部气胀而虚满,气喘咳嗽。肝胀病,胁下胀满疼痛而牵引至少腹。脾胀病,呃逆频频,四肢胀闷不舒,身体沉重不能胜衣,睡眠不安宁。肾胀病,腹胀满牵引背部胀闷不舒,腰部和大腿疼痛。六腑的胀病,胃胀病,腹部胀满,胃脘疼痛,鼻中常觉得闻到焦糊的气味而妨碍正常的饮食,大便不通畅。大肠胀病,肠鸣有声而腹部疼痛,如果在冬季又感受寒邪,就会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小肠胀病,小腹胀满,牵引腰部疼痛。膀胱胀病,小腹胀满而小便不利。三焦胀病,肢体胀满,气充满在皮肤之间,用手按时空而不坚实。胆胀病,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常作深呼吸而叹气。以上的这些胀病,它们的病机和治疗都有共同的规律,只要明确气血运行逆顺的道理,并且正确地运用针刺方法,就能够治愈。但如果虚证用了泻法、实证用了补法,就会使得神气耗散,邪气侵袭而正气损伤,真气不能安定,这种低劣的医术所造成的恶果,就会导致人的寿命缩短;如果做到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就会使得神气内守,经常保持正气充足而肌肉腠理充实,这才是高明的医生。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黄帝说:胀病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岐伯说:卫气在体内运行,总是依傍着经脉而循行于分肉之间,它的运行有逆顺的不同,营气、卫气在脉内、脉外相互伴随,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相合,五脏之气的交替运行,就像四季变化一样有固定的次序,饮食物也可以正常地化生精微营养周身。如果阴阳失调气逆于下,营气、卫气稽留而不能流行,寒邪侵入人体而上逆,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而搏结在一起,就形成了胀病。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
黄帝说:好。能不能再解释清楚一下呢?

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岐伯说:邪气侵入人体与正气相搏结,分别停留在血脉、五脏、六腑三个地方,其反映出的症状就可以知道是否是发生胀病。

帝曰:善。
黄帝说:好。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
(在讨论了本篇之后,)黄帝又向岐伯询问说:《胀论》篇讲过:“不论是虚证是实证,胀病初起时,关键在于急用泻法以去其邪。如果是新患的胀病,针一次就能治愈,如果是已患时间较长的胀病,需针刺三次。”但是,现在有针刺三次还不见效的,治疗的失误在哪里呢?

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胗,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岐伯说:之前所说的针刺一次就能治愈,是指针刺时能够深入肌肉的空隙,刺中了气血输注的穴位而言。如果没有刺中穴位,或没有深入肌肉的间隙,则经气依旧不能通畅而邪气仍停留在体内,若邪气上越,妄中肌肉,使得卫气更加逆乱,营气和卫气相互排斥更加不协调。对于胀病而言,当泻而未泻,厥逆之气不能下行病就不能治愈,在针刺三次后厥逆之气仍不下,就要更换针刺的部位,使厥逆之气下行才停止治疗,如果胀病仍不见好,可以再次调整部位重新针刺,这样可保证治愈,怎么会有危重的病情呢?对于那些不是危急的胀病,要采取治本的方法,仔细观察胀病的症状,当泻就泻,当补就补,就如同鼓之应槌而响一样,病邪哪里有不除的道理啊!





云浮沛沛软件开发服务中心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