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沛沛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
动输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黄帝问:在十二经脉中,唯独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这三条经脉搏动不止,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岐伯答道:足阳明是胃脉。胃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汇聚于其中的大海,其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气由胃向上流注于肺而成肺气,肺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循行于十二经脉,其运行是随呼吸而上下往来的,所以,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一吸气脉也是跳动两次,呼吸不停止,脉搏的跳动也不停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黄帝问:手太阴肺经的脉气到达寸口前,先经过上面的尺脉,尺脉的脉动为十分,而下行到寸口,脉动只有八分,再下行脉气还会继续减少,这样脉气从什么道路返还本脉呢?我不知其究竟。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岐伯答道:手太阴肺经的脉气离开肺脏而循行于经脉中时,像离弦之箭一样疾急,如冲决堤岸之洪水一样迅猛,开始时脉势是强盛的,但当脉气到达手鱼际部之后,就呈现由盛而衰的现象,这是因为脉气至此已经衰散,而且是向上逆行,所以它运行的气势就减弱了。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黄帝问:足阳明胃经为什么搏动不止呢?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岐伯答道:因为胃气上注于肺,其中迅猛而剽悍之气上冲于头部,循咽而上走于孔窍,循眼系向内络循于脑,从脑出于面部,下行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上关穴),沿颊车穴合于足阳明胃经,再循经下行至结喉两旁的人迎穴,这就是胃气别出阳明而又合于阳明,使阳明脉搏动不休的原因。所以,手太阴的寸口脉,与足阳明的人迎脉,阴阳上下相应,其搏动是一致的。因此,阳病而阳脉反而小的,是逆证;阴病而阴脉反而大的,也是逆证。因此,寸口脉与人迎脉阴阳应合,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就像牵引同一根绳子似的,如果二者之间失去平衡,有一方偏盛就是病态。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黄帝问:足少阴肾经的动脉为何跳动不休呢?
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岐伯说:足少阴脉的搏动,是因为与冲脉并行的原因。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的络脉,共同起于肾下(的会阴穴),出于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沿大腿内侧,向下斜行入于腘窝中,沿小腿内侧,与足少阴经并行,下行进入于足内踝之后,入于足下;其中分出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再进入胫骨与跗骨相连的部位,经足背入大趾之间,最后进入络脉,发挥温养小腿和脚的作用,这便是足少阴经脉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黄帝问道: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贯通全身上下,循环往返而不停息。如果有人突然遇到邪气的侵袭,或受到严寒的刺激,外邪留滞四肢,使得手足懈惰无力,则其经脉阴阳的循行道路,气血相互输注的会合,就会出现混乱失错,那么,气又将从哪里回还而往来运行呢?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岐伯回答说:四肢末端是阴阳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大路。邪气阻塞了四肢末端后,像四街(头、胸、腹、胫)这样的一些旁通路径就会开通,营卫之气仍然能够循环运行。所以,即使大路被阻塞断绝但是旁径仍能开通,四肢虽然懈怠而脉气仍能顺和,像圆环似的相互转输不止。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黄帝说:讲得好。所说的,如环无端,终而复始,难以测知其纲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