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宋临江军新喻人,字贡父,一作戆父、赣父,号公非。刘敞弟。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州县官二十年,入为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神宗熙宁初同知太常礼院,以反对新法出知曹州。哲宗元祐中召拜中书舍人。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治汉史部分。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诗话》等。

《平山堂》

沛沛吴山不过楚,江水限中间。 此地一回首,众峰如可攀。 俯看孤鸟没,平视白云还。 行子厌长路,秋风聊解颜。
沛沛

《平山堂》

沛沛危栋层轩不易攀,万峰犹在户庭间。 长空未省浮云碍,积翠如遮去鸟还。 寡和阳春随白雪,知音流水与高山。 吴中辩士嗤枚叟,漫说观涛可慰颜。
沛沛

《柿红》

沛沛柿红梨紫漫山熟,冷雨萧萧落乔木。 东田收谷亩数斛,筑场敛积高如屋。 柴车斑斑黄犊健,丁男肩涧儿指秃。 烹猪漉酒乐社神,急鼓悲笳断仍续。 田家此乐何所忧,闾里至老还相收。 道傍滞穗如山邱,何处老翁宁有求。
沛沛

《雨后池上》

沛沛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
沛沛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沛沛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
沛沛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沛沛这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沛沛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沛沛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衹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澹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衹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沛沛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沛沛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馀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馀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馀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Copyright © 沛沛网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