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宋僧,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一名德洪,号觉范,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宋哲宗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後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後至东京,入丞相张无尽、枢密郭佑之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宋徽宗政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一年),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政和四(西元一一一四年)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後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繫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宋高宗建炎二年(西元一一二八年)卒,年五十八。惠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十七》有传。
《千秋岁》
沛沛半身屏外。睡觉唇红退。春思乱,芳心碎。空馀簪髻玉,不见流苏带。试与问,今人秀整谁宜对。
沛沛湘浦曾同会。手搴轻罗盖。疑是梦,今犹在。十分春易尽,一点情难改。多少事,却随恨远连云海。
沛沛
沛沛此词步秦观《千秋岁·谪虔州日作》原韵,写妇人闺思。
沛沛此词步秦观《千秋岁·谪虔州日作》原韵,写妇人闺思。
沛沛上阕写思妇睡觉的慵懒情态:她上半身探出曲屏之外,唇上的朱红已经褪色。枕上只见簪发的玉钗,却不见了系罗衣的、用五色丝线作穗的流苏带子。佩饰物的零乱,人物的怠倦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纭春思,破碎芳心形象化了。末句忽作诘问之辞,试问今人之秀整谁可与匹?秀整,风流俊逸貌。晋人温峤被认为风仪秀整,人皆爱悦之(见《晋书·温峤传》);《唐书·汝阳王琎传》载,王“眉宇秀整,性谨洁善射”,可见此指思妇春心所系之情人。
沛沛下阕忆及湘水之滨的一次幽会。当时自己正擎着一把轻罗作的小伞,所有细节都历历在心,如今孤居独处,竟怀疑那不过是巫山之梦。春宵苦短,春光易尽,而柔情不改。这里“十分”对“一点”,突出春之浓,情之专;“易尽”对“难改”,强调欢会之短暂,情爱之绵长。反义词从两极合成了“情”的强劲的张力。
沛沛末句宕开,“却随恨远连云海”,情含无限,尺幅千里,大有“篇终接浑茫”之势。
沛沛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以忘情绝爱是佛之所训,惠洪身为衲子,词多艳语而批评他。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则称之为“浪子和尚”。唯宋许彦周云:“上人(指惠洪)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秦少游,仲殊、参寥皆不能及。”(《许彦周诗话》)
沛沛惠洪俗姓彭,少时为县小吏,知书,又精医理,受知于黄庭坚(1045-1105),大观(1107-1110)中,他才“乞得祠部牒为僧”,半路出家,或尘心未泯。但当时高僧,亦不拒绝用艳诗说法,如宋孝宗时中竺中仁禅师即引“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说禅理。可见当时诗僧对待艺术和宗教生活有着双重的标准。
《秋千》
沛沛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沛沛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沛沛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沛沛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沛沛
《青玉案 · 绿槐烟柳长亭路》
沛沛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沛沛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沛沛
沛沛这首《青玉案》步贺铸有名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原韵,抒写伤别怀人之情。惠洪是宋代的诗僧,也工词。其词婉丽,多艳语。
沛沛长亭,秦汉时,在驿道边隔十里置一亭,谓之长亭,是行人歇脚和饯别的地方。绿槐烟柳,槐者,怀也;柳者,留也。槐柳荫成,如烟笼雾罩,显示出一片迷茫、怅惘的伤离恨别的氛围。就在这槐柳如烟,长亭连短亭的驿道上,多少人临歧洒泪,次第分离!
沛沛词由别时情境写到别后心情。俗语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所谓“日永(长)如年”,正是强调因别愁绵绵而主观感受到的一日之长。最难堪时,登高回首,目尽苍天,只见层层暮云遮断了望眼。而乡关,更在暮云青山之外!
沛沛柳宗元有句云“岭树重遮千里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韩愈亦发出过“云横秦岭家何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痛切的悲呼。它们都表现了一种乡关远隔,亲人睽离,欲归不能的强烈的阻隔心态。
沛沛下阕以时间为线索,接写行人于日暮时分驻马解鞍,投宿旅舍。“寒灯思旧事”(杜牧《旅宿》),词人在孤馆独对青灯,前尘往事,亦纷至沓来,暗中忆及分离时之细语丁宁,几多柔情,几多思念!如今,只有梦魂可超越时空,暂返乡关,和伊人小聚。恍然警觉,只有孤枕寒衾,灯昏人静,天色渐明,而窗外小雨潇潇,亦如人之潸潸清泪,绵长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