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别董大(其一)》

沛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沛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沛沛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沛沛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沛沛此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沛沛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沛沛此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沛沛从诗的内容来看,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沛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沛沛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沛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沛沛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听张立本女吟》

沛沛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沛沛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沛沛少女戴着高高的帽子,拂动着宽广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贵族妇女的模样,夜晚独自在凉爽寂静的庭院中漫步。
沛沛她自己拿着玉钗敲台阶下的竹子,打出拍子,唱起歌来。一曲清越的歌声之后,一片静寂,月色显得十分皎洁。

沛沛这首唐诗通过对歌女情态的生动描绘,创造出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首句写妆束,显其高贵;次句写行态,见其脱俗;三句写动作,以敲竹击节逗出下文;四句“清歌一曲”点题,并以“月如霜”渲染环境氛围,构成对清歌一曲内涵的体味。全诗环境、歌境、心境融通一体,在描写与感受的妙合中生成诗境整体,境界清幽,余韵绵长。

沛沛此诗的内容似无深义,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极简炼的几笔景物点缀得到深化。由情见景,情景相生,是形成此诗佳境的显著特点。
沛沛“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清楚地想见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闲庭”又反衬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逐夜凉”则藉其纳凉的闲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夜静启开了少女的慧心,秋凉催发了少女的诗思。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唱起来。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晏几道《浣溪沙》词有“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句,写的是一位歌女在“遏云声里送离觞”的情景,也颇妩媚,但稍嫌激烈,高适此诗中的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竹,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曼妙动听。
沛沛抒情的画意美和画面的抒情美融为一体,是盛唐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这首诗写女子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觉神清音婉,兴会深长,超尘拔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沛沛诗题为“听张立本女吟”,故“清歌一曲”实是吟诗一首。古诗本来能吟能唱,此处直题“清歌”二字,可见少女的长吟听来必如清朗的歌声般圆转悦耳。前三句不写月色,直到一曲吟罢,方点出“月如霜”三字,不但为开扩诗的意境添上了最精彩的一笔,也渲染了少女吟诗的音乐效果。诗人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使“霜”字与“夜凉”相应,并且此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在结尾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沛沛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沛沛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沛沛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沛沛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沛沛这首七绝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此诗作为边塞诗,而带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沛沛高适的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沛沛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沛沛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月光下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沛沛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沛沛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咏史》

沛沛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沛沛

《塞上听吹笛》

沛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沛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沛沛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沛沛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沛沛《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沛沛高适的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沛沛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沛沛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沛沛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沛沛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沛沛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沛沛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杂曲歌辞 · 蓟门行五首》

沛沛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沛沛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沛沛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沛沛

沛沛“黯黯长城外”这首诗描述了边塞战事纷纭的情况。在诗中,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沉痛地诉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诗中的景物描写切合战斗实际,烘托出惨烈的战斗氛围,而这种景色又是战斗中独有的,因此写景即是写战争。在字里行间读者还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这惨剧时难以遏制的悲愤心情。

《燕歌行》

沛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沛沛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沛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沛沛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沛沛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沛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沛沛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沛沛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沛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沛沛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沛沛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沛沛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沛沛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沛沛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沛沛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沛沛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沛沛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沛沛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沛沛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沛沛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沛沛战士拼鬭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沛沛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沛沛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沛沛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沛沛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沛沛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沛沛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沛沛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沛沛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鬭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沛沛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鬭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沛沛《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沛沛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沛沛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鬭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沛沛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沛沛第二段写战鬭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沛沛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沛沛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沛沛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沛沛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鬭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沛沛《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沛沛【其一】
沛沛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
沛沛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沛沛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沛沛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沛沛【其二】
沛沛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
沛沛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
沛沛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沛沛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沛沛【其三】
沛沛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
沛沛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沛沛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沛沛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沛沛【其四】
沛沛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
沛沛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沛沛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沛沛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
沛沛【其五】
沛沛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
沛沛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沛沛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沛沛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沛沛【其六】
沛沛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沛沛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沛沛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沛沛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沛沛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沛沛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沛沛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沛沛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沛沛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沛沛【其七】
沛沛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
沛沛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
沛沛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
沛沛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沛沛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
沛沛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沛沛【其八】
沛沛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
沛沛古堰对河壖,长林出淇口。
沛沛独行非吾意,东向日已久。
沛沛忧来谁得知,且酌尊中酒。
沛沛【其九】
沛沛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沛沛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沛沛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沛沛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沛沛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沛沛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沛沛【其十】
沛沛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沛沛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沛沛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沛沛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沛沛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沛沛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沛沛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沛沛【其十一】
沛沛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
沛沛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沛沛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
沛沛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沛沛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
沛沛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沛沛【其十二】
沛沛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沛沛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沛沛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
沛沛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沛沛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
沛沛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沛沛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沛沛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沛沛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沛沛【其十三】
沛沛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沛沛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沛沛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沛沛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沛沛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沛沛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沛沛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沛沛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沛沛

沛沛有人认为,这组诗是高适在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载)夏秋间自淇上渡黄河归至梁宋时所作。而原西华师范大学校长佘正松教授则认为,高适从淇河南渡黄河的时间在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末年。高适离别县尉刘子英,准备回梁宋隐居时所作。

沛沛第一首:此诗作为组诗首篇,有“小序”作用。大意是:诗人要从淇水上游的隐居地南渡黄河到梁宋一带去,虽然在黄河边放眼远望的时候很多,但此次一路跋涉,面对长河落日,感慨于背井离乡,与亲友天隔一方,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他决心继续漂泊天下。
沛沛第二首:作者渡黄河见汀渚满眼小鸟中,一只高洁轩昂的黄鹄,它的惊人之飞鸣尚不为人所认识,但它不屑于与众鸟一起争食,并不急于展示一飞冲天的资质和才能。托物言志,黄鹄就是尚未发达的诗人自己。
沛沛第三首:作者接待一位老年隐士的来访,这位隐士三十年来在淇河以垂钓谋生,生活清贫但心绪坦然。头发全白但容颜美好。
沛沛第四首:前四句写黄河、尤其是淇河两岸的秀美景色。满眼是翠竹大树,水流汩汩,孤城远山。后四句写诗人对路途遥远和与亲友久别的憾恨之情。
沛沛第五首:作者渡黄河时眺望彼岸山川大势。首二句写泛舟黄河。中四句写黄河北岸太行山耸入云天,与黄河相映成趣;山之高峻与水之深险形成对比。末二句抒发渴望见到江湖贤才。
沛沛第六首:旅途登滑台,既抒发离忧,又触景怀古,对东晋、刘宋国势不振,北方异族入侵表示感慨,实际上寄寓著作者对当时唐代边防的关切。
沛沛第七首: 此诗写逆黄河水流而上在荥阳一带观看楚汉相争旧迹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厌恶战乱、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沛沛第八首:唐代黄河流经滑州,淇水流入黄河。《元和郡县志》谓滑州白马县“黄河去外城二十步”。此诗写作者泛舟黄河眺望北岸淇水入河口所见,特写在平旷的淇滨土地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
沛沛第九首:此诗分三部分:前四句是作者的自述,写行程路线及最突出感受,自北而南,满目情形大体相似,可见“农夫苦”已成普遍现象;中六句是农民诉苦,具体描述农夫之苦况,除日日劬劳之外,再加天旱、租税之双重灾难,无所收获也就是必然的了;末二句自抒怀抱,虽有良策拯民,却无由上达,于无奈中显出强烈的民胞精神与失志之愤,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无门的愤懑心情。高适能于盛世背后发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题材,在盛唐诗人中大约以此篇为最早。此诗在艺术上全用白描。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不加藻饰;真情真景,如在眼前。其次,感情极为深沉凝重。既有“深觉农夫苦”的猛烈迸发,又有叙事中的深沉悲痛,还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总之,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无不一以贯之。
沛沛第十首:作者泛舟黄河经瓠子决口(在今滑县)时凭吊汉帝治河功绩所作,高适以大禹比武帝,讴歌武帝在黄水决口瓠子时,督率军民斩竹塞口,功成滑台,千古留名。
沛沛第十一首:此诗写初夏时节诗人在滑台泊舟时所见淇水入河口一带景色:淇水两岸桑树成行,蚕农们都在忙着采摘桑叶。诗人在水边与打鱼、砍柴的聊天,怀念先前的隐居生活。
沛沛第十二首:此诗写诗人弃船登岸,在黎阳山一带徜徉,怀念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生前业绩。对李密首举义旗、动摇隋朝根基的功勋给予充分肯定,对他缺乏智谋、未成王侯之业表示惋惜。
沛沛第十三首:此诗写高适在黄河边结识的一位高龄渔者,赞扬了他自食其力、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沛沛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沛沛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沛沛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沛沛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沛沛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沛沛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
沛沛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沛沛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沛沛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全诗情感不悲观,也不消极。

沛沛这是一首送别诗,同时也是一首边塞诗,同时送别两人,且两人均为遭贬而迁。
沛沛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作者在送别之地停下马来,与李、王二少府饮酒饯别,「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一开篇就以强烈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无怪乎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常侍(即高适)每工于发端。」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
沛沛「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当时,这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巴东三峡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
沛沛「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这句写李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这句写王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
沛沛这四句情景相融,结合得自然巧妙,有一种苍凉中饱含亲切的情味。所写之境,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而分写二人,更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沛沛作者在两联中,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句互见的方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巫峡」一联上句写贬谪荒远的凄凉,下句说要多通音信,表面看是对李、王分开讲的,实际上是对两人共同而言。同样,「青枫江」一联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诗人巧妙的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沛沛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诗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全诗在这里结束,不仅与首联照应,而且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
沛沛叶燮在《原诗》中,曾经指责此诗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地名太多。其实,高适此诗情真意挚而又气势健拔,虽然连用了四个地名,但对诗意并无影响,反而使意境显得更为开阔。

《送郑侍御谪闽中》

沛沛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沛沛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沛沛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沛沛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沛沛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
沛沛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
沛沛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
沛沛朋友,你一定逢赦,恩沾雨露,珍重啊,风波之献,路上当心!

沛沛这首五律是作者为友人郑侍御写的送别诗。此诗开头二句从贬官一事说起,安慰朋友不要伤怀过度,并且说自己从前也曾去过闽中;中间四句向朋友如实地介绍闽中的荒僻而艰苦的环境;最后二句说朋友一定会得到恩赦,并祝福他一路保重。全诗八句四十字,写了朋友的安慰、忠告、劝勉和祝愿之意,表现了对友人的关怀,也蕴含着为友喊冤的意思。

沛沛此诗首联两句从贬官一事说起,安慰朋友不要伤怀过度,并且说自己从前也曾去过闽中。中间两联承上,向朋友如实地介绍那里的荒僻而艰苦的环境。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王诈称苏武已死,汉朝乃托称苏武于雁足系书传至汉朝,匈奴王无法推托,只好放苏武回国,故后世又以“雁书”作为书信的代称。因此“大都秋雁少”一句亦含有地处偏远、消息闭塞之意。下句“只是夜猿多”一句暗用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所引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意。五六两句连读,言一路都是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莫要说起,而且还有山林中的毒气(瘴疠)时刻会侵蚀人身,危及生命。云山合,有云雾笼罩山间的意思。下句的“和”,本意是跟着唱。“瘴疠和”是说南方那种瘴疠之气也会跟着“云山合”的阴暗环境一起来助纣为虐,加倍地害人。
沛沛这首诗写了朋友的安慰、忠告、劝勉和祝愿之意。诗人担心友人郑姓侍御史的被贬而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风波外,其它不必耽心。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

《送魏八》

沛沛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沛沛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沛沛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沛沛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沛沛

沛沛这首五律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西元七三六年)秋天。高达夫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雲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此诗表达了作者送别魏八时的依依不捨之情。

《醉后赠张九旭》

沛沛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沛沛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沛沛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沛沛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沛沛世上的人随便交朋友,而这位老人却不这样。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头发白了而恬然自乐,不问他事,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床头上放着一壶酒,人生能有几回醉呢!

沛沛这首赠友诗用轻松随意的口吻展现了张旭的人品性格及特长爱好。同时,诗歌也描写了张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赞扬了张旭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孤高品质,抒发了诗人对张旭及其生活方式的倾慕之情,暗示了诗人内心挥之不去的愁绪。

沛沛首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张旭的与众不同。“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在这一抑一扬之中,张旭的形象如高峰突起,给人以强烈印象,令人肃然起敬。这一联好像漫不经心,随意道来,却起得十分有力。
沛沛如果说第一联只是诗人对张旭的总的印象,是虚写,那么,以下各联即转入了对张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实写。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对张旭无比钦敬的感情。
沛沛“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张旭精楷书,尤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自创新的风格,人称“草圣”。”这一联对句互见,是写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语也更加狂放不羁,一副天真情态。诗中表现了对张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同时暗示了艺术重在性灵的自然流露。
沛沛接着进一步赞美了张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白髮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青云”这里指隐逸。这一联写得十分传神,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白髮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正因为不乐仕进,具有隐者的风度和情怀,才能够性情旷放,因此也才能够时时保有天真之态,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极高的成就。这一联乍看似与第二联平列,而实则深入了一层,将诗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
沛沛尾联承接上联,继续推进,描写张旭的醉眠生活。“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这里以孔文举比张旭,足见推重之意。但这一联写张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叙述,而是以问句出之,显得格外亲切。意思已略带调侃,但又极有分寸,包涵着丰富的意蕴。一方面,表现张旭平时经常醉眠,形象更为生动可感。另一方面,诗人在老前辈面前竟然开起玩笑来,这位老前辈的豁达可亲自然可以想见,而诗人自己的天真发问,也愈显得醉态淋漓。至此,宴席间的热烈气氛,宴饮者的融洽关系,皆如在目前。这是以醉写醉,以自己的旷放衬托张旭的旷放,使题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张旭的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沛沛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此诗语言清新明朗,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真切动人。

《重阳》

沛沛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沛沛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沛沛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攲斜。
沛沛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沛沛

《除夜作》

沛沛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沛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沛沛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沛沛《除夜作》是唐代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沛沛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长大,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自己正在走向衰老——他们对此事都比较计较,当然有兴高采烈与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适这首诗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写,“年味”很足,传诵极广。

沛沛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沛沛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沛沛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沛沛“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沛沛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Copyright © 沛沛网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