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同题仙游观》

沛沛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沛沛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沛沛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沛沛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沛沛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沛沛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沛沛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沛沛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沛沛此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出世之念。首联点明时地,切题“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尾联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必再去寻找“方外”之地了。全诗语言清新,文字秀美,韵律和谐,含蓄隽永,极富情趣。

沛沛这首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
沛沛首联写的是初入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沛沛颔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沛沛颈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
沛沛尾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称赞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此地名称“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
沛沛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宿石邑山中》

沛沛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沛沛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沛沛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沛沛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沛沛这首七绝诗描绘了石邑山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全诗意境幽美,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沛沛这首七绝以极简炼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石邑一带为太行山馀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天。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如果说第一句是写仰望所见,那么第二句“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望转迷”三字,玲珑剔透,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句巧妙地照应上句,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同时由“迷”字,又暗示夜暮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诗的题眼,倘若不在此处投宿,后面写破晓时的景色就显得无根无襻。
沛沛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陈子昂有“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春夜别友人》)诗句,写拂晓与友人离别的景色,画面是静止的。韩翃这两句诗由此化出,在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动感。句中“秋”字点明了投宿山中的节令,“晓”字写出暮宿晓行的时间。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缘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藏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暂飞高树里”,看似随意涉笔,无意求工,却清绝洗炼,独到含蓄。这里“暂”字表现出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显现在树丛中的景象;“飞”字写出了拂晓时万籁俱寂,天空仿佛突然增添了动感的情景。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意境幽美,景色错落有致,引人遐想。由于曙色渐开,银河逐渐西流沉沦,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后一句“秋河隔在数峰西”,一笔带过,戛然而止。这两句一详一略,一实一虚,把近景远景、明暗层次、时间空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将所描绘的景色熔铸在俊美流畅的对句中,给全诗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与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同时,这两句对景色的描绘,也体现出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沛沛这首七绝写得很圆熟。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隐含的“宿”字给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纽带作用:因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轨辙可寻,脉断峰连,浑然一体。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生神韵。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寒食》

沛沛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沛沛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沛沛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沛沛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沛沛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沛沛有人认为这首诗选取典型的意象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是诗人借古讽今,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也有意见认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

沛沛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沛沛「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沛沛「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沛沛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沛沛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赠别王侍御赴上都》

沛沛翩翩马上郎,执简佩银章。
沛沛西向洛阳归鄠杜,回头结念莲花府。
沛沛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
沛沛青青树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间飞。
沛沛远过三峰临八水,幽寻佳赏偏如此。
沛沛残花片片细柳风,落日疏钟小槐雨。
沛沛相思掩泣复何如,公子门前人渐疏。
沛沛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沛沛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沛沛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沛沛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沛沛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沛沛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沛沛修长的竹枝早早迎接着秋风,淡淡的月华洒满了空城。
沛沛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
沛沛季节飞快地推移,转眼已秋冬,闲散里,我空怀着未曾了却的心意。
沛沛我反复吟诵你秀美的诗句,不觉天色将晓,已听见早鸦乱啼。

沛沛此诗描写诗人卧病深秋的寂寞心情,并对友人赠诗表示谢意。前半首写秋夜,声色俱全。颔联属对,尤其自然秀逸。颈联写更深夜阑,心期而不得入眠。末联写吟咏赠诗,不觉已鸦噪天曙,结构颇为严密。
沛沛全诗结构严谨,清幽淡雅。诗人为了酬诗,而通宵未眠,足见彼此心期之切。又赞扬友人寄赠的诗章,感情真挚,表现出诗人与友人的真挚友谊。

沛沛这是一首酬赠诗。友人程近写了一首《秋夜即事》赠给诗人,诗人写此诗作酬答。诗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诗题和诗,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
沛沛前四句就卧病的心情来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与诗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
沛沛“长簟迎风早”是说秋风过早地来到庭院,长簟被秋风吹得窸窣咋响。一个“早”字写出卧病之人对秋风的突出感受。“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达声音更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
沛沛“空城澹月华”,是说空寂约城中洒满了淡淡的月光。“空城”并非说城中空无所有,“空”是寂静之意。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
沛沛“星河秋一雁”,是说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
沛沛“砧杵夜千家”,是说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故而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沛沛颈联转入叙事,写出悲秋的原因。“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节候”,这两个字承接着前四句所写的秋声秋色。“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全句意思是说,看来节候大概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卧”是卧病在床,故对节候不能作定论。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的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美好的心愿不能实观,疾病缠身,又临深秋,可见诗人的悲哀心情,跃然纸上。此联叙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写的感情依凭,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
沛沛尾联“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二句意谓,深夜吟诵您的秀美诗句,兴味颇浓,不知不觉已是天晓鸦鸣。以扶病之身而能长夜吟庆不倦,自是因为诗句美好,作为酬赠之作,已尽了题意。同时,也写出了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诗相伴,诗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见。
沛沛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现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有如红线串珠,结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沛沛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
沛沛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沛沛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
沛沛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沛沛

云浮沛沛软件开发服务中心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