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李颀,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汉族,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古从军行》

沛沛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沛沛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沛沛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沛沛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沛沛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沛沛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沛沛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沛沛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沛沛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沛沛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沛沛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沛沛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沛沛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沛沛“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沛沛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沛沛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沛沛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沛沛“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沛沛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古意》

沛沛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沛沛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沛沛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沛沛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沛沛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沛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沛沛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遊历幽燕。
沛沛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沛沛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鬍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沛沛陇山黄云笼罩白雪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沛沛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沛沛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沛沛此诗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古体诗。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沛沛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曏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沛沛「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沛沛「黄云陇底白雪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沛沛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沛沛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雪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沛沛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沛沛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沛沛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沛沛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沛沛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沛沛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沛沛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沛沛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沛沛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沛沛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沛沛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沛沛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沛沛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沛沛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沛沛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沛沛忽然变作渔阳掺低沉悲壮,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沛沛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沛沛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沛沛此诗写诗人听了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觱篥,称赞他高超的演技,同时写觱篥之声凄清,闻者悲凉。前六句先叙篥的来源及其声音的凄凉;中间十句写其声多变,为春为秋,如凤鸣如龙吟;末两句写诗人身处异乡,时值除夕,闻此尤感孤寂凄苦。诗在描摹音乐时,不仅以鸟兽树木之声作比,同时采用通感手法,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沛沛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沛沛“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沛沛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沛沛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沛沛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沛沛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沛沛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沛沛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沛沛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沛沛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沛沛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沛沛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沛沛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沛沛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沛沛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沛沛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沛沛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沛沛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沛沛

沛沛全诗写董大以琴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意在描摹琴声,明以赞董大,暗以颂房给事。全诗巧妙地把董大之演技、琴声,以及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称颂房给事,也寄托自身的倾慕之情。诗以惊人的想象力,把风云山川,鸟兽迸泉,以及人之悲泣,人为描摹琴声的各种变化,使抽象的琴声变成美妙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易于感受,是一首较早描写音乐的好诗。

《少室雪晴送王宁》

沛沛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沛沛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沛沛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沛沛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沛沛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沛沛少室山峰三十六,其中几峰更特别。
沛沛一峰晴朗阳光照,一峰皑皑铺白雪。
沛沛隔城遥望半山上,处处青松连青松。
沛沛余辉斜照景色美,妙不可言趣无穷。
沛沛白云几缕有还无,山光变化难形容。
沛沛王宁与我兴致高,赏玩幽境忘启程。
沛沛北风呼啸声凄厉,吹在身上透骨冷。
沛沛浮桥依依惜别时,紧勒辔头马不行。
沛沛不忍离别频回首,含情眺望南山岭。

沛沛《少室雪晴送王宁》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七言古诗,是《全唐诗》的第一百三十三卷第十九首。此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写雪后初晴的少室山绮丽多姿,分外妖娆;后四句写送别王宁,依依惜别,无限深情。诗人写少室的雪景清新别致,侧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以及送别双方的行动,画出了一幅诗味浓醇、山峰秀丽银装素裹的晴雪图。

沛沛开头两句,勾勒出少室山山峰众多,晴雪不同的总的景象。
沛沛“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形态各异,有“九顶莲花砦”,有“旗、鼓、剑、印、钟”五峰,还有被誉为嵩山八景之一的“少室晴雪”。但是诗人不是写少室山峰各种奇异的形态,而是写少室诸峰雪后的奇姿丽容,雪后的少室众峰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山峰和其他山峰有明显的区别。“一峰晴见一峰雪”,雪后初晴,少室诸峰,有的因冬日晴暖,阳光照射而积雪溶化,现出了青翠秀美的本来面貌,也有的山峰因阳光不足,依然被白雪覆盖,在日光映照下,红装素裹,更加绮丽多姿。诗人写雪后少室众峰,能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沛沛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应雪峰,一个“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
沛沛“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如果说头两句,诗人好象从高处俯瞰少室诸峰的雪景,那么这两句诗则换了一个角度,从城中遥望少室诸峰。从城内望山,因为有城郭阻隔视线,只能见到山的上一半,这半山峰上布满了青松,在一片银白的世界里,更显得苍翠挺拔,刚毅顽强;而周围的山峦,重重叠叠,尽被白雪染成素色,青峰白雪,翠玉交辉,更增添了少室山的妩媚。
沛沛第五、六句写晴。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诗题中“少室雪晴”四个字到此写足,下面写题目的最后三个字。
沛沛“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前四句写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静态之美,这两句则是写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动态之美。落日余辉,斜照山峰,那夕阳的红光给少室诸峰一座一座地着色,使少室诸峰不断地变换着色彩,一时说不清它的奇妙、绚丽;山顶上飘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瞬息万变,生动活泼,婀娜多姿。诗人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少室诸峰的绝妙奇景,又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沛沛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写他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
沛沛“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然幽静秀美,引人玩赏,但是送别友人,心情抑郁,北风切切,寒气逼人,诗人心中一时涌起无限惆怅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一个转折。少室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本来应该和友人同赏佳景,但又不得不分别。诗人与王宁浮桥上依依惜别,王宁渐渐走远了,诗人还伫立在桥上,举头试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试望”,恰切地表现出诗人望不到了还在望,希望能多看几眼好友身影的惜别心情。《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是写送别时伫立远望行人渐去身影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沛沛此首写景送别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写雪后初晴的少室山绮丽多姿,分外妖娆;后四句写送别王宁,依依惜别,无限深情。诗题揭示了全诗内容:有少室山,有雪,有晴,有送,有朋友王宁,各个镜头就围绕“送"的行动展开。诗人写少室的雪景清新别致,侧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以及送别双方的行动,画出了一幅诗味浓醇、山峰秀丽银装素裹的晴雪图,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

《望秦川》

沛沛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悽其霜露浓。
沛沛

《杂歌谣辞郑樱桃歌》

沛沛石季龙,僭天禄。擅雄豪,美人姓郑名樱桃。樱桃美颜香且泽,娥娥侍寝专宫掖。 后庭卷衣三万人,翠眉清镜不得亲。官军女骑一千匹,繁花照耀漳河春。 织成花映红纶巾,红旗掣曳卤簿新。鸣鼙走马接飞鸟,铜驮琴瑟随去尘。 凤阳重门如意馆,百尺金梯倚银汉。自言富贵不可量,女为公主男为王。 赤花双簟珊瑚床,盘龙斗帐琥珀光。淫昏伪位神所恶,灭石者陵终不误。 邺城苍苍白露微,世事翻覆黄云飞。
沛沛

《琴歌》

沛沛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沛沛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沛沛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沛沛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沛沛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沛沛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
沛沛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
沛沛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
沛沛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
沛沛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沛沛这首诗记一次宴会听琴的情景。前六句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后四句以琴声一响万簌俱静,听者沉醉无言,并且引动诗人辞官归隐的念头,来表现音乐神奇的感染力量。

沛沛唐诗中有不少涉及音乐的作品,其中写听琴的诗作尤多,往借咏琴而言志,或借写听琴而抒情。李颀的《琴歌》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席上听琴后所作。
沛沛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着一「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沛沛三、四句转折一笔,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同时,它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沛沛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华烛烛增辉」这一句是陪衬,扣合首句「欢今夕」三字,表明酒宴已入高潮。铜炉熏染檀香,华烛闪烁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初弹渌水后楚妃」,这一笔是直写,交代演奏者所弹之曲的名称,暗含其意。《渌水》是著名的古琴曲,此曲清空淡雅。杜甫《渌水曲》说「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听弹古渌水》中说「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这些都表明此曲有清心怡情之效。「楚妃」,也是一首当时广为流传的名曲,属于深情绵邈之曲。
沛沛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了,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夜是过得很快。「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持续,也照应了首句中的「欢」字,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
沛沛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必会暗自潸然垂泪。人生如白驹过隙,就不要如此奔波辛苦了,也许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了,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归隐。「敢告云山从此始?」这个反问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得的人生启悟。诗人曾在《不调归东川别业》中说:「渐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绂冕谢知已,林园多后时。」《唐才子传》中说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性格疏放超脱的他,耐不得住官场的名缰利索的羁绊,尔虞我诈的算计,还不如这样约三五知己饮酒鸣琴似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来得逍遥自在。
沛沛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情,有条不紊,收放自然,「圆如贯珠」(《国雅品·卷二》)。这首诗最值得赏玩的应该是诗人多方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诚如《诗筏》所言:「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移在筝笛琵琶觱篥不得也。」诗人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刻画心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琴歌之美。

《送陈章甫》

沛沛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沛沛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沛沛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沛沛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沛沛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沛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沛沛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沛沛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沛沛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沛沛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
沛沛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沛沛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沛沛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沛沛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如鸿毛一样。
沛沛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沛沛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沛沛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返家,我这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
沛沛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罢官回去他们如何看待你?

沛沛此诗是唐代诗人李颀写给友人陈章甫的赠别之作。开头四句写送别,轻快舒坦,情怀旷达;中间八句,写陈章甫志节操守,说他光明磊落,清高自重;最后六句,用比兴手法暗喻仕途险恶,世态炎凉。诗人以豁达的情怀,表现了友人的性格和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谊。全诗用语轻松,格调豪放,虽为送别之作,但绝无儿女沾巾之态,别具一格。

沛沛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此诗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沛沛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鬆地结出送别。
沛沛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鬆,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送魏万之京》

沛沛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沛沛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沛沛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沛沛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沛沛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沛沛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沛沛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沛沛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沛沛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沛沛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沛沛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沛沛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沛沛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沛沛「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沛沛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Copyright © 沛沛网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