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王驾,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寄夫》

沛沛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沛沛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沛沛

沛沛这首唐代诗人王驾的七言绝句通白直接,感情深厚,表达了一个女主人公对于在边疆戍卫的丈夫深切地思念与担心,字字情深意重。

沛沛这首诗中描写的情事为寄衣,诗中抒情主人公为一少妇,属代言体。它的显著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变化。
沛沛前两句写寄衣的缘起。「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式」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暌隔之感。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了何以要寄衣。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感觉,但诗句写完「西风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逼真。
沛沛后两句写寄衣后的悬念。「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比,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同时,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揣想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重要,十分生动地表现出少妇心中的焦虑。
沛沛这样,诗中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破折号,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又反复运用,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调。语调对于诗歌,比较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大意义。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毛诗序》),嗟叹「永歌」都是指用声调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试多咏诵几遍,就不难领悟这种唱叹的语调在此诗表情上的作用了。
沛沛构成此诗音韵的另一特点是句中运用复字。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有时能使诗句念起来上口。动听,造成音乐的美感。如此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开端。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相关的两层意思而言,它们有形成「顶针」修辞格,念起来顺溜,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整个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构成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怨、缠绵的深情。
沛沛此外,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悬念,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成功的。

《次韵和卢先辈避难寺居看牡丹》

沛沛乱后寄僧居,看花恨有馀。
沛沛香宜闲静立,态似别离初。
沛沛朵密红相照,栏低画不如。
沛沛狂风任吹却,最共野人疏。
沛沛

《社日》

沛沛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沛沛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沛沛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
沛沛夕阳西沉,桑柘树林映照出长长的阴影。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来。

沛沛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沛沛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王驾这首《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沛沛“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沛沛后两句写“社日”正题。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沛沛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雨晴》

沛沛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沛沛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沛沛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沛沛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沛沛此诗选取简单平常的景物,描绘了雨过天晴后花园的衰败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全诗语句生动有趣,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沛沛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沛沛「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初见」「全无」是精准的概括,令人感受到雨前、雨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致。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落红满径,枝条是上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很大很久。好端端的百花争艳的美好春色,却被这一场春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沛沛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佳期,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墙。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清寥落,诗人的心也就更是悲苦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大胆而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独享春色,诗人想得却是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体现了一个度,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而且描写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这就更把「春色」写活了。同时,作者的「惜春之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沛沛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Copyright © 沛沛网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