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沛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汝州鲁山(今属河南),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年)入朝,后卒于长安。

《石鱼湖上醉歌》

沛沛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沛沛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沛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沛沛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沛沛我用公田产出的粮食来酿酒,常藉休假之闲,载酒到石鱼湖上,暂且博取一醉。在酒酣欢快之中,靠着湖岸,伸臂向石鱼取酒,叫船载着,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饮。好像靠着巴陵山,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同游的人,也像绕洞庭湖而坐。酒舫漫漫地触动波涛,来来往往添酒。于是作了这首醉歌,歌咏此事。
沛沛湖南道州的石鱼湖,真像洞庭,夏天水涨满了,君山翠绿苍苍。
沛沛且把山谷作酒杯,湖水作酒池,酒徒济济,围坐在洲岛的中央。
沛沛管他连日狂风大作,掀起大浪,也阻遏不了,我们运酒的小舫。
沛沛我手持酒葫芦瓢,稳坐巴丘山,为四座斟酒,藉以消散那愁肠。

沛沛元结在代宗时,曾任道州刺史,其时他写了好几首吟石鱼湖的诗。他的《石鱼湖上作序》云:「泉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贮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连,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载酒,又能绕石鱼洄流,及命湖曰石鱼湖,镌铭於湖上,显示来者,又作诗以歌之。」有诗云:「吾爱石鱼湖,石鱼在湖里,鱼背有酒樽,绕鱼是湖水」。
沛沛此诗乃歌咏石鱼湖风景,抒发诗人淡于仕途进取,意欲归隐的胸怀。诗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鱼湖,以君山作比石鱼;接着叙述在石鱼的寻欢作乐;最後说明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阻止饮酒作乐,藉以忘忧。诗的格调清新自然,乘兴而发,毫无拘束,足见诗人胸襟之开阔,和及时行乐的思绪。

沛沛此诗乃歌咏石鱼湖风景,抒发诗人淡于仕途进取,意欲归隐的胸怀。诗前序言叙述作者与其友属在石鱼湖上饮酒的事及作者对此事的感受。诗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鱼湖,以君山作比石鱼;接着叙述在石鱼的寻欢作乐;最後说明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阻止饮酒作乐,藉以忘忧。诗的格调清新自然,乘兴而发,毫无拘束,足见诗人胸襟之开阔,和及时行乐的思绪。
沛沛从思想内容上看,此诗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为戏,藉饮取乐的生活情趣。诗的末句说:「酌饮四坐以散愁。」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在诗中表现哪一句是在写愁,以及字里行间有什么愁,所以「散愁」一句是无病呻吟。此诗乃歌咏石鱼湖风景,抒发诗人淡于仕途进取,意欲归隐的胸怀。它抒写作者的情趣是真的,说作者及其四坐有愁而举杯消愁却是假的。
沛沛从艺术方面看,此诗为古体杂言诗,但它的句型与语气,实取之于民歌。在写作特色上,三句一换韵或两句一换韵,朗朗上口,既显得顺口,又使人易记。

《系乐府十二首 · 其九 · 农臣怨》

沛沛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沛沛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沛沛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沛沛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沛沛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沛沛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沛沛农民因灾难频繁生活艰苦要向君主申诉,他们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风不调雨不顺。田里庄稼歉收,虫害又很严重。当朝言路闭塞无处申述,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宫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整天在都城里痛哭,泪水都哭干了才回到乡里。但愿我的这首诗能被朝廷采诗之官收集去,当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纠正时政之弊端。

沛沛此诗是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此诗托古讽今,揭露朝廷失政,农民积怨,奔走呼号。这首诗虽是咏叹前朝,但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

《贼退示官吏》

沛沛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沛沛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沛沛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沛沛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沛沛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沛沛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沛沛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沛沛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沛沛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沛沛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沛沛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沛沛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沛沛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巳。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沛沛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沛沛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沛沛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沛沛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沛沛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沛沛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沛沛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沛沛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沛沛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
沛沛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沛沛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沛沛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沛沛这是一首斥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诗作。诗序交代了历史背景,诗中表现了官吏不顾人民死活的社会现状。此诗对“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的现象发出了愤怒的谴责,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官吏对人民横征暴敛的罪行,批判了征敛害民的官吏,控诉了官不如贼的黑暗社会,作者表示宁愿弃官归隐,也绝不做残害人民以邀功之人。全诗质朴自然,直抒胸臆,毫无雕饰之感。

沛沛此诗和《舂陵行》都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而在斥责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词意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愤激。
沛沛在诗中,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沛沛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写“昔”。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沛沛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写“今”,写“贼”。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
沛沛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沛沛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诗人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此处充分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民瘼的热情关心。
沛沛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

Copyright © 沛沛网
粤ICP备2021014029号-1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