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列表>>《宋史·李之纯》

《宋史·李之纯》

原文

沛沛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究其端,乃起于出婢之口。之纯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徙成都路转运使。成都岁发官米六千石,损直与民,言者谓惠民损上,诏下其议。之纯曰:“蜀郡人恃此为生百年,奈何一旦夺之。”事遂已。秩满复留,凡数岁,始还朝。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元祐初,加直龙图阁、知沧州,召为户部侍郎。未至,改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进宝文阁待制、知瀛州。俄以直学士知成都府,还为户部,三迁御史中丞。建言:“朝廷事下六部,但随省吏视其前后批,以制缓急之序,是为胥吏颛处命令也。若大臣不暇省,宜令列曹长贰随其所承,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必禀而后决,毋拘于文,则吏不得舞权,而下情达矣。”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托词命以毁先帝,苏辙以名器私所亲,皆以监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刘拯劾其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从弟之仪。之仪字端叔。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沛沛(节选自《宋史•李之纯李之仪传》)


译文

沛沛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考中进士。熙宁年间,任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接受邕州官吏的钱财,命令李之纯前去审查情况,原来是出自被逐出的婢女之口。李之纯认为这是芜杂粗俗的话,不加法办,许彦先得以被赦免。调任成都路转运使。成都每年发放官米六千石,降价给百姓,言官认为是给百姓好处而损害皇上,下诏传达这个意见。李之纯上奏说:“蜀州的百姓靠此为生已有百年了,为何一天就废弃。”事情就停止了。任职期满又留下,共有几年,才返回朝廷。神宗慰劳他说:“远方不想多次换任大官,使剑外安定,年年粮食丰收,体现了朝廷安抚远方的意图,你知道吗?”让他担任右司郎中,转为太仆卿。元祐初年,又增加了直龙图阁职位,担任沧州知州,下诏让他担任户部侍郎。他还没有到任,又改任为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升任宝文阁待制、瀛州知州。不久,他以直学士的身份任成都府知州,又回朝任户部侍郎,三次升迁为御史中丞。他建议说:“朝廷的事情下达到六部,仅是随省吏看前后批语,来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的次序,成了小吏专门处理命令了。如果大臣没有时间看,应该命令各曹长官、副长官同时处理所承担的事情,应该实行的立即实行,应该停止的立即停止,一定上报后再决定,不要拘泥现成的文字,这样小吏就不能舞弄权术,而下面的情况也就上达了。”董敦逸、黄庆基议论苏轼假托词令诋毁先帝,以及苏辙把官职给亲近的人,苏轼、苏辙都以监司被罢免,李之纯上疏论述董、黄的污蔑和欺骗,董、黄二人就被废黜了。因生病,改任工部尚书。绍圣年间,刘拯弹劾他依附苏辙,于是被调出京城任单州知州。去世时七十五岁。堂弟是李之仪。李之仪字端叔,他考取进士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跟从苏轼在定州幕府任职。历任枢密院编修官,任原州通判。元符年间,掌管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说他曾经听从苏轼的召辟,不能任京官,下诏勒停。徽宗初年,提举河东常平。因为给范纯仁代作遗表和行状,被编管太平,于是住在姑熟,很久以后,调到唐州,官至朝请大夫。李之仪善于写文章,尤其精于尺牍,苏轼称赞他说能入刀笔三昧。



下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