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层»冬至
冬至杜甫[唐]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诗源辨体》:律诗诣极者,以圆紧为正,骀荡为变。《黄鹤》前四句虽歌行语,而后四句则其圆紧,《雁门》则语语圆紧矣,“年年”(按指《冬至》)一篇,虽通体对偶,而淋漓骀荡,遂入小变。机趣虽同,而体制则异也。
《杜臆》:“泥杀”二字,发自苦衷。“穷愁”,故形容“独老”,“长为客”,故风俗“相亲”。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此首较可。三、四句老健,七句太纤,不类杜之笔墨,遂为全篇之累。许印芳;此亦八句皆对,但首句不用韵耳。“一寸心”,诗家常用语;此处七句拆开用,晓岚便斥为“纤”,亦苛论也。
《读杜心解》:“长为客”三字,一诗纲领。
《杜诗镜铨》:八句皆对。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亦是峭削之意。起已无赖,五、六一此一彼夹说:因此“杖藜”,而彼云“鸣玉”;因彼“紫宸”,而此云“丹壑”:作意着色,硬入态矣。评:结,指点此彼,亦复老尽。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我居住在邯郸驿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邯郸(hán 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
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
夜深:犹深夜。
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这首七言绝句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这首诗平实质朴,构思精巧别致,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小至杜甫[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
五纹:指五色彩线。《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
葭:初生的芦苇。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浮灰:一作“飞灰”。
腊:腊月。
云物:景物。乡国:家乡。
覆:倾,倒。
[]: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中间两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是分承:颔联,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颈联,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结。在这无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让儿子取酒来尽饮吧!“事”、“景”、“感”三者烘托,从中可自然地悟出诗人写的只能是“小至”时令,而断非其他什么节候,这正是诗人感受敏锐,立意高远,选材典型,热爱生活的不俗体现,正是:“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了。
冬至王守仁[明]

客床无寐听潜雷,珍重初阳夜半回。
天地未尝生意息,冰霜不耐鬓毛催。
春添哀线谁能补?岁晚心丹自动灰。
料得重闱强健在,早看消息报窗梅。

冬至日作苏辙[宋]

羲和飞辔留不住,小儿逢节喜欲舞。
人言老翁似小儿,烝豚酿酒多为具。
颍川本自非吾乡,邻里十年成旧故。
谁令闭户谢往还,寿酒独向儿孙举。
饮罢跏趺闭双目,寂然自有安心处。
心安自谓无老少,不知须发已如素。
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驾御日车的神,此处代指太阳。
飞辔:李善注:“飞辔、悬景,皆谓日也。日有御, 故云辔也。顿犹舍也。西顿,谓已夕也。”
烝(zhēng)豚:蒸熟的小猪。烝,本意指火气上行,引申义指古代冬天祭祀。
跏(jiā)趺(fū):“结跏趺坐”的略称。是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此处应为静坐、端坐的泛指。
安心:心情安定。
薪炭:木炭。天气越寒薪炭越重。
九九:由冬至日数起,历八十一日,每九天为“一九”,按次序定名为“一九”、“二九”至“九九”。
至日偶然走笔许宗鲁[明]

去年冬至尧母城,城头较射角弓鸣。
今年冬至毗陵馆,冻雨寒云岁华晚。
江南塞北风土殊,何地何年是家居。
愁端岂只如宫线,一日长添千里馀。

冬至龙辅[明]

冬至宵难短,孤眠恨自长。
枕单寒入梦,窗破月窥床。


下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