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层»洞庭湖
洞庭湖元稹[唐]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人生中见过的壮观场面,除了大海的浪涛外,就是洞庭湖的波浪了。
西边的太阳驾着洞庭湖的大浪就此沉没,东边却又连接着拂晓的银河。
传说舜帝南巡到君山,黄帝张乐于洞庭湖,其遗址现今在哪呢。
只望见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其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曙河:拂晓的银河。
“虞巡”二句:《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作《云门》、《大卷》、《咸池》之乐,乃张乐于洞庭,阴阳以之和,日月以之明。讵(jù):难道,岂。
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昔秦始皇欲入湖观衡山,遇风浪,至此山止泊,因号焉。
[]:在洞庭湖诗歌中,多把描写湖水与旅途艰辛及宦海浮沉相结合,表现出厌恶仕途而又无所适从的情怀。此诗亦是如此。
诗作写景,起首便冒出“人生”二字,又以海涛比洞庭波,把洞庭波的浩荡声势形容出来了。第二联是对洞庭波的直接描写,那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第三联似乎对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到君山,黄帝张乐洞庭湖这荒蛮之地,隐隐表示怀疑。亦为反用典故,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自古以来经常发生的事。
然此诗也并非单纯写景,如果联系元稹生平事迹来看,就会发现诗人巧地把情感寄寓在其中。元稹年少时曾因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野杂然轻笑。”“附宦贵得宰相,居位才三月罢。晚弥沮,加廉节不饰云。”从《新唐书》看,少年元稹是一个有正义、能谏诤之人,之所以“晚弥沮丧”,其实是他识透了宦海风波而采取的自保行为。这首诗就表现了他对宦海风波的恐惧心理。“泛海”其实也就是宦海,洞庭波未尝不就是宦海风波,而且这样的风波时时刻刻都出现在他的身边,一旦言行不慎,就可能葬身宦海之中。全诗以写景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特别是最后“狂风万古多”,更是含蓄地表示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哀愁、愤慨、痛苦、困惑之情溢于言表。洞庭湖的美景成为触动其悲思的琴弦,发而为诗,便出现了美景与哀思的和谐统一了。
[]:当代诗歌评论家李元洛《红紫芳菲·诗词经典导读》:元稹有“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之语,许裳有“四顾疑天地,中流忽有山”之辞,但都无法“颠覆”前贤。
梦成之元稹[唐]

烛暗船风独梦惊,梦君频问向南行。
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


[]:陈寅恪曰:"疑是元和九年春之作"。"盖微之于役潭州,故有'船风'、'南行'及'洞庭湖水'之语也"(《元白诗笺证稿》)。元稹的悼亡诗非常有名。他的妻子韦丛与他共同生活了六年,年仅27岁就去世了。当时元稹31岁。他们夫妻感情甚笃,因而元稹悲伤不已,写了一些悼念亡妻的诗。他自谓"悼亡诗满旧屏风"(《答友封见赠》)。他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说:"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诗,取潘子'悼亡'为题"。
在他之前,中国作家的悼亡之作并不多,最优秀的只有晋人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继承了潘岳写一己之婚爱、伤悼之真情的传统,而在内容和艺术性方面则大大超过了潘诗。其后亦长期无人能继。只有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可以与之媲美。
题君山方干[唐]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曾经在世外见到麻姑,听说君山古时候本无。
原是昆仑山顶一块石,飓风吹来落入洞庭湖。
[]:君山: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洞庭山,山势奇秀,景色旖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湖( 洞庭湖 )中有君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
于:一作“游”。方外: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麻姑:神话中仙女名。传说东汉桓帝 时曾应仙人王远(字方平)召,降于蔡经家,为一美丽女子,年可十八九岁,手纤长似鸟瓜。蔡经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知经心中所念,使人鞭之,且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麻姑自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又能掷米成珠,为种种变化之术。事见晋葛洪《神仙传》。
“闻说”句:一作“说道君山此本无”。闻说,听说。唐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元:原来,原本。一作“云”。昆仑:山名,绵亘在今新疆、西藏和青海,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
海风:飓风。海,古代称塞外湖泊亦曰“海”。落:落到。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在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
中秋月可朋[五代十国]

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
海面乍浮犹隐映,天心高挂最分明。
片云想有神仙出,回野应无鬼魅形。
曾向洞庭湖上看,君山半雾水初平。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白居易[唐]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
胡为不讫功,馀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河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长江从西南流来,日日夜夜地吼叫。
后浪遭赶蓿前浪,奔过凿好的水道。
几千年没有壅塞溃央,老百姓没有淹在水中。
要不然人民都会变成鱼鳖,伟大啊,大禹治水的功勋!
老远地疏导岷江,眼看要通到东海。
为什么没有完工,余水在这里聚汇?
洞庭和青草两湖,气势一样的雄伟。
渺渺万丈的深渊,茫茫千里的大水。
每年的夏秋两季,仿佛要吞没七泽。
永族的窟穴越多,农民的土地越窄。
连我都感到惋惜,大禹岂没有遗憾!
不知是什么原因,凭遗迹寻找答案。
也许是苗民反抗,不肯把任务赶完。
犬禹也没有办法,才留下这种祸患?
水流在天地中间,就象人身的血管。
凝滞了便长脓疮,要治疗就得针砭。
怎能使大禹复活,掌握治水的大权。
手提着倚天长剑,再一次亲临指点!
引水象剪破薄纸,央壅象撕裂绸帛。
淤出肥沃的田地,踏平鱼鳖的窟宅。
把龙宫变成村庄,让水府生长禾麦。
白增加百万户口,记入政府的表册。
[]:蜀江:长江。
元旦夕:不分早晚。
不尔:要不是这样的话。
民为鱼:比喻人民被淹在水里。《左传》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
导岷(mín):疏导岷江。《尚书·禹贡》里说:“岷山导江。”岷山主峰在四川松潘县西北,岷江发源于此,流经灌县、成都、眉山、乐山等地,至宜宾入长江。相传大禹疏导长江,从岷江开始。
距海无咫(zhǐ)尺:从洞庭湖到达东海已不很远。咫,周代的八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胡为:为什么。
讫(qì):完结。
洞庭与青草:两个湖名。青草湖向来与洞庭湖并称,青草在南,洞庭在北,中有沙洲间隔,在今湖南省岳阳县境内。
淼茫(miǎománg):形容水大,一望无际。
七泽:相传楚有七泽,云梦泽是其中之一。这里说“吞七泽”,是极力形容水势浩大。
邈(miǎo):远。
苗:种族名,古有“三苗”、“有苗”之称。
疽疵(jūcī):疮瘤一类的疾病。
针石:这里指用石针刺治疮瘤,即“针砭”疗法。
水官伯:水官之长。
渗作膏腴(yú)田:指大水排除后,残水透人土中,成为肥沃田地。
闾(lǘ)里:乡里
司徒籍:司徒,古代管全国土地、户口、物产、财赋的官。在唐代,就是“户部”。
[]:全诗以诗人自己所了解到的民间故事为基础,先写洞庭湖的历史成因:是当年大禹治水时疏浚长江水道时留存下来的。诗人认为,现在长江浩浩荡荡从西南劈开大山直泻而下,就是因为大禹治水的功劳,使得长江河道千余年来不再有堵溃之祸,老百姓也不再有水患之苦。要是没有大禹,百姓都成为鱼了,因而大禹的功劳是多么大啊!但诗人接着也对大禹的功劳提出了怀疑。在诗人看来,大禹既然能将大水从岷江导流而到洞庭湖,距离不可谓不远,离海也近在咫尺了,但他没有继续疏通下去让其一直到海,却将长江之水屯积于此。现在洞庭湖和青草湖大小相当连在一起,水深万丈,水宽千里,远望一片白茫茫。每到夏秋季节发大水的时候,湖水上涨将周围的七个湖泊都连在一起,水中的鱼虾倒是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但农民可耕种的土地却大大减少了。但是诗人又觉得不能这样怪大禹,因为诗人自认为不及大禹之贤德,大禹当初之所以没有按诗人现在所想的去做,肯定有其难言之隐。但因为时代久远,诗人也不可能想出真正的原因,只是在观察古人留下的遗迹中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他怀疑当初可能是此地的苗人比较顽劣,不愿与中原地区连为一体,而想凭借此天险保全自己的种族和文化,因而没有按照大禹的想法去做,疏导水路的工作就到此为止了,而大禹也没有办法,从而给后人留下了隐患。接着诗人写了从根本上去除水患的一些想法。在诗人看来,“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水流一旦受到阻滞,就变成了如人身上的毒疮和赘疣一类的东西,就要对症治病。但是需要再得到如大禹一样的贤能之才为大唐王朝来治水。如有大禹这样的人再生,他将可以手提倚天剑,重新规划治水工程,使疏导水流、掘开堵滞就像剪纸、撕布一样容易,这样一来,千里洞庭就变成了膏腴良田,原来鱼鳖所居之所也就被踏平了,从此“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而大唐也可由此增添居民百万户,户部的统计表上也可相应地增加人口数了。
这首诗把传说与现实结合起来,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人在写两湖水患中,前后四次提到大禹,把眼前的灾害同大禹的功绩联系起来,同希望大禹“复生”联系起来,同美丽的幻想联系起来,既写了当时的情况,又写了诗人的理想。诗中将两湖与禹王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写,有写实,有想象,内容丰富,气势磅礴。诗的语言平实质朴,有较强的形象性;多用比喻,如“凿如劈”、“如身有血脉”、“似剪纸”、“如裂帛”等。
[]:清·乾隆皇帝《唐宋诗醇》卷二十一:“议论奇辟,笔力亦浑劲与题称。集中此种绝少,颇近昌黎,其源亦从杜甫《剑门》一篇脱胎。”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香山有过洞庭湖诗,谓大禹治水,何不尽驱诸水直注之海,而留此大浸估湖南千里之地,若去水作陆,又可活数百万生灵,增入司徒籍。岂禹时苗顽不用命,遂不能兴此役耶?此书生之见,好为议论,而不可行者也。……香山但发议论以聘其诗才,而不知见笑于有识也。”
清·何焯《白香山诗集》:“东注尚干余里,群山万壑潴为洞庭,有川必明泽,安得疑禹功之不尽,书生语只可隔壁听也。或借以比小人之难去耳。”
秋晚自洞庭湖别业寄穆秀才皮日休[唐]

破村寥落过重阳,独自撄宁葺草房。
风撦红蕉仍换叶,雨淋黄菊不成香。
野猿偷栗重窥户,落雁疑人更绕塘。
他日若修耆旧传,为予添取此书堂。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刘长卿[唐]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
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洞庭湖君山颂吕岩[唐]

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邻小圃碧莲开。
天香风露苍华冷,云在青霄鹤未来。

绝句 · 其十六吕岩[唐]

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过洞庭湖许棠[唐]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洞庭湖宋之问[唐]

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
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
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
灵光晏海若,游气耿天吴。
张乐轩皇至,征苗夏禹徂。
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
野积九江润,山通五岳图。
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
独此临泛漾,浩将人代殊。
永言洗氛浊,卒岁为清娱。
要使功成退,徒劳越大夫。

游洞庭湖张说[唐]

平湖晓望分,仙峤气氛氲。
鼓枻乘清渚,寻峰弄白云。
江寒天一色,日静水重纹。
树坐参猿啸,沙行入鹭群。
缘源斑筱密,罥径绿萝纷。
洞穴传虚应,枫林觉自熏。
双童有灵药,愿取献明君。

游洞庭湖湘张说[唐]

缅邈洞庭岫,葱蒙水雾色。
宛在太湖中,可望不可即。
剖竹守穷渚,开门对奇域。
城池自絷笼,缨绶为徽纆。
靡日不思往,经时始愿克。
飞棹越溟波,维舟恣攀陟。
窈窕入云步,崎岖倚松息。
岩坛有鹤过,壁字无人识。
滴石香乳溜,垂崖灵草植。
玩幽轻雾阻,讨异忘曛逼。
寒沙际水平,霜树笼烟直。
空宫闻莫睹,地道窥难测。
此处学金丹,何人生羽翼。
谁传九光要,几拜三仙职。
紫气徒想像,清潭长眇默。
霓裳若有来,觏我云峰侧。

中秋夜君山台望月李涉[唐]

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
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见当天。

荆门西下李商隐[唐]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崄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江上风浪甚险,由江陵向西,江水曲折北流,夜间南风大作,舟行甚速。自荆门回望荆州,已是夏云重裹,清楚难辨。
人在半世生涯里,千万不可轻视离别,因为尽管我们不愿分离,老天何曾给予成全呢?
家里人写信来嘱咐我要安心在边塞供职,不要惦记。可是我怎能不想到,那挂满蕙兰的家园小径上,再难有共度美好时光的快乐了。
船向东行,前面就是辽阔的洞庭湖了。想到那儿必定是波涛汹涌,湖阔水深,蛟龙恶行,由此倒羡慕杨朱为歧路而悲了。
[]:荆门:州名,楚地,汉为南郡地。唐贞元置县,属江陵府。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荆门即荆州用典,犹云舟发荆州向东而下。以东向为西下,古人自有此种语法。”
一叶:一叶扁舟。
夏云:夏口之云。
险巇(xī):危险。祢衡《鹦鹉赋》:“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巇。”
绝徼(jiào):绝域,极远之边塞。
蛟龙:古代传说藏在深水中的动物,能发洪水,兴风作浪。
杨朱泣路岐:意为对杨朱处在陆地多遇岐路表示羡慕,语外寄托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列子·杨朱篇》:“杨朱见岐路而泣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首联“一夕南风一叶危,荆门回望夏云时。”开篇就设置了一种气氛。这里的“一叶”、“一夕”,音韵和谐,给读者以“一”的具象,却说的是整夜不停的江风,整船不休止的担忧和困顿。在汹涌的江波中,人有一种向往安定的心情,此时船行前面不知有何凶险。在旅途的愁绪里,诗人翘首回望,已辨认不清荆州了。回首旧地,最是怅然。这江中的回望,引出了下面无尽的感慨和想象。
颔联“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诗人用了个倒句,即把结论提到前面,把前提放在后面,使句意曲折有力,富于深度。可谓“情深意远,玉溪所独”。
颈联“骨肉书题安绝徽,蕙兰蹊径失佳朝。”在颠簸的小舟上,诗人回首旧地,感叹人生,天意难料,自然亿起自己温暖的家庭。这两句紧扣上两句“轻离别”,句意曲折深婉,耐人寻味。
尾联“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妓。”因为杨朱遇到歧路,终究是在平坦的陆路上。不过,诗人此时不仅仅是失路之感迫于内心,还有一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杨朱泣歧路,虽然前途未卜,尚可选择,而自己此行,只有奔往“险巇”之途,不容半点选择的余地。
纵观全诗,记行抒怀,以颔联为中心,先叙风险波恶的江上行舟,回首旧地荆州,慨叹人生离别之苦,把握自身命运之难;进而忆及家室亲人,无限惆怅;最后把眼光投向未来,感到前途艰险,茫然无措。在排遣愁绪的同时,流露出一股自嘲情绪。全诗从头到尾,读来如舟行江中,起伏跌宕,首尾激荡,中间旋回,错落婉曲,体现了诗人独有的艺术特色。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末联)下“却羡”二字,正见洞庭之险恶也。
近代史学家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语曲意深,馀味惘然。诗中全是失路之感,久读方领其妙。看似说破,实则未说破,此善于用笔所致。
岳阳楼李商隐[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过南岳入洞庭湖杜甫[唐]

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
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
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
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
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
欹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
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
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
莫怪啼痕数,危樯逐夜乌。

北风杜甫[唐]

春生南国瘴,气待北风苏。
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
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
万里鱼龙伏,三更鸟兽呼。
涤除贪破浪,愁绝付摧枯。
执热沈沈在,凌寒往往须。
且知宽疾肺,不敢恨危途。
再宿烦舟子,衰容问仆夫。
今晨非盛怒,便道即长驱。
隐几看帆席,云州涌坐隅。

寄薛三郎中杜甫[唐]

人生无贤愚,飘飖若埃尘。
自非得神仙,谁免危其身。
与子俱白头,役役常苦辛。
虽为尚书郎,不及村野人。
忆昔村野人,其乐难具陈。
蔼蔼桑麻交,公侯为等伦。
天未厌戎马,我辈本常贫。
子尚客荆州,我亦滞江滨。
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
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
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
二公化为土,嗜酒不失真。
余今委修短,岂得恨命屯。
闻子心甚壮,所遇信席珍。
上马不用扶,每扶必怒嗔。
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
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
青草洞庭湖,东浮沧海漘。
君山可避暑,况足采白蘋。
子岂无扁舟,往复江汉津。
我未下瞿塘,空念禹功勤。
听说松门峡,吐药揽衣巾。
高秋却束带,鼓枻视青旻。
凤池日澄碧,济济多士新。
余病不能起,健者勿逡巡。
上有明哲君,下有行化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一作“空”。
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西清诗话》: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王孟诗评》:刘云:托兴可伤。又云:起得浑浑,称题。“蒸”、“撼”偶然,不是下字,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端居”兴感深厚。末语意长。
《升庵诗话》: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
《唐诗镜》:浑浑不落边际。三、四惬当,浑若天成。
《唐诗归》:钟云:此诗,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温厚。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便别。三、四典重,句法最为高唱。后托兴可伤。
《诗源辨体》:浩然“八月湖水平”一篇,前四句甚雄壮、后稍不称;且“舟楫”、“圣明”以赋对比,亦不工。或以此为孟诗压卷,故表明之。
《唐诗从绳》:此篇望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兴出之,幽婉可法。此前后两切格。前叙望洞庭,后半赠张,故名两切,五、六呼应句,又是正呼反应法。
《唐诗归折衷》:唐云:气势在“蒸”、“撼”二宇。
《唐风定》: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胸中几不可测(“气蒸”一联下)。
《唐诗评选》:襄阳律其可取者在一致,而气局拘迫,十九沦于酸馅,又往往于情景分界处为格法所束,安排无生趣,于盛唐诸子,品居中下,犹齐梁之有沈约,取合于浅人,非风雅之遗音也。此作力自振拔,乃貌为高,而格亦未免卑下。宋人之鼻祖,开、天之下驷,有心目中当共知之。
《姜斋诗话》:孟浩然以“舟辑”、“垂钓”钩锁含题,却自全无干涉。
《诗辩坻》:襄阳《洞庭》之篇,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余谓起句平平,三四雄,而“蒸”、“撼”语势太矜,句无馀力;“欲济无舟楫”二语感怀已尽,更增结语,居然蛇足,无复深味。又上截过壮,下截不称。世目同赏,予不敢谓之然也。襄阳五言律体无他长,只清苍酝藉,遂自名家,佳什亦多。《洞庭》一章,反见索露,古人以此作孟公声价,良不解也。
《唐风怀》:南村曰:起得最高。当时皆惊“云梦”二语为名句,其气概故自横绝,不知“涵虚”句尤为雄浑,下二语皆从此生。
《然灯记闻》: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
《唐诗成法》: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
《唐诗别裁》:起法高深,三、四雄阔,足与题称。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此诗脍炙止在三、四,未尝锤炼,自然雄警,故是不易名句。后半述意正得稳婉。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通篇出“临”字(按诗题一作《临洞庭湖》),无起炉造灶之烦,但见雄浑而兼潇洒,后四句似但言情,却是实做“临”字。此诗家之浅深虚实法。冯班:次联毕竟妙,与寻常作壮语者不同。纪昀: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无名氏:三、四雄奇,五、六道浑又过之。起结都含象外之意景,当与杜诗俱为有唐五律之冠。
《唐宋诗举要》:吴曰: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此诗收句亦然,而同意则超绝矣。
洞庭湖寄阎九孟浩然[唐]

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
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阎九:即阎防。据诗中“迟尔为舟楫”语,诗当作于阎防贬司户参军之前。  莫辨荆吴地:谢灵运《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唯馀水共天:谢灵运《登江中孤屿》:“空水共澄鲜。”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  渺弥:旷远貌。  合沓:重叠。潮:全诗校:“一作湖。”  迟(zhì):等待。  相将:相携。
[]:此诗大意是说:洞庭湖到了秋天水涨,很阔大了,我也想乘船回襄阳去。接着就用二联描写湖水之空阔,只见水天一片,分不清哪儿是楚,哪儿是吴。这地区在古代是吴楚接境,向来称为吴头楚尾。江水和树木都隐没在空虚渺茫之中,湖与海好象也合并为一了,这一句的意义是说湖广大得象海了。最后二句说:等你来坐我的船,大家一起渡过这个大湖。这一联的意义和赠张丞相诗一样,用一个双关的“济”字,用舟楫作比喻,就从写景转入为抒情。大约作者希望等阎九回来,给他做一个介绍人,向达官贵人推荐一下。末句说“相将济巨川”,可知是双方有利的事。
送王员外赴长沙贾至[唐]

携手登临处,巴陵天一隅。
春生云梦泽,水溢洞庭湖。
共叹虞翻枉,同悲阮籍途。
长沙旧卑湿,今古不应殊。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贾至[唐]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我在湘江上与李白、裴九大哥相逢,我们是早就认识的老朋友,喜欢在一起游山玩水,远望着湘山,不忍心诉说心里的忧愁。在这萧瑟的秋风里,在这明月照耀下的洞庭水上,只有那孤鸿与落叶陪伴着我们的一叶扁舟。
[]: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李十二白:即李白。裴九:即裴隐。题中的数字是李白和裴隐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当时流行这样的称谓。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旧游:昔日交游的友人。宋苏辙《送柳子玉》诗:“旧游日零落,新辈谁与伍?”
湘山:山名,即君山,在洞庭湖中。永望:远望。《汉书·礼乐志二》:“饰玉梢以舞歌,体招摇若永望。”
孤鸿:孤单的鸿雁。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一:“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扁(piān)舟:小船。唐王昌龄《卢溪主人》诗:“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第一首开头“江上相逢皆旧游”,作者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次句“湘山永望不堪愁”,情感上来了个转折,这时望着湘山,却不堪诉说心中的忧愁,表明了贬谪生活的愁闷。后两句“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运用“秋风”、“孤鸿”、“落叶”等一些萧瑟的意象,表现出孤寂落寞的心情,这正是作者远离朝廷产生的失落感的反映。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贾至[唐]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洞庭湖岸枫叶连绵,秋风过处,片片枫叶落入湖中;晚风吹起,湖面荡起缕缕波纹。我与两位友人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兴甚舟轻,也不管小舟驶向哪里;抬头望月,明月在天,白云缭绕,于是有感而凭吊湘娥。
[]:枫岸:多枫树的江岸。
秋水:秋天的江湖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乘兴:趁一时高兴;兴会所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湘娥:指湘妃,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相传二人投湘水而死,遂为湘水之神。《文选·张衡〈西京赋〉》:“感河冯,怀湘娥。”李善注引王逸曰:“言尧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及,堕湘水中,因为湘夫人。”
[]:第二首具体描写洞庭湖秋景。扑入作者眼帘的还是一片萧瑟景象:“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位于洞庭湖岸边的一枫树,红叶纷纷飘落。澄澈的洞庭湖面,荡漾着粼粼碧波。开头两句,以悠扬的音韵,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风萧飒,红叶纷飞,波浪滚滚,一望无涯,景色幽深迷人。三位友人泛舟湖上,兴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纵情游览,让一叶扁舟随水漂流,不论远近,任意东西。“乘兴轻舟无近远”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们放任自然,超逸洒脱的性格。他们乘兴遨游,仰望白云明月,寰宇清朗,不由浮想联翩。浩瀚的洞庭湖和碧绿的湘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凄婉动人的传说: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至今君山仍有二妃墓。二妃对舜无限忠贞之情引起贾至的同情与凭吊,自己忠心耿耿而横遭贬谪,君门路断,这与湘娥的悲剧命运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诗人把湘娥引为同调。“白云明月吊湘娥”,诗人遥望满天的白云,皎洁的明月,怀着一腔幽思凭吊湘娥。“白云明月”,象征着诗人冰清玉洁的情操和淡泊坦荡的胸怀。整首诗的精华就凝聚在这末一句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月下凭吊的意境静谧幽远,情致含蓄蕴藉,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使诗多了一层韵味和情致。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贾至[唐]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时近深秋,江边的枫叶刚刚经历过风霜,小岛边上的菊花也已经逐渐变得枯黄。荡着轻舟与好友游玩,太阳下山了,大家还没有尽兴,在这湘江、洞庭湖上我们忘却忧愁,一起饮酒作诗,更显得情意悠长。
[]:渚(zhǔ):水中陆地,即小岛。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五湖:此处指洞庭湖。唐杜甫《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朱鹤龄注:“雁至衡阳则回。此五湖当指洞庭湖言。”
[]:第三首写诗人继续歌咏洞庭湖,写诗友们饶有兴趣地在秋风落叶中怀古论今。前两句“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俊逸清畅的情调中又充满忧伤和苍凉。后两句“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说他们游兴正浓,虽然都觉得抑郁,但生活还是要继续。诗中表明,感受秋风之凉爽和秋叶之静美,忘却无尽烦恼和满怀忧愁,在湖光山色之间与旧友畅游,这才是珍惜现在、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诗人歌咏洞庭湖,即景抒情,吊古伤怀,寄托深而寓意长。全诗形象明朗,色彩鲜亮,章韵高亢,声调昂扬,和谐完美地表现了苍凉的情绪,可谓声情并茂。前人谓贾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这一评论相当中肯。这组诗的艺术特色正是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送惠雅法师归玉泉贾岛[唐]

只到潇湘水,洞庭湖未游。
饮泉看月别,下峡听猿愁。
讲不停雷雨,吟当近海流。
降霜归楚夕,星冷玉泉秋。

江行无题一百首钱起[唐]

【其一】
倾酒向涟漪,乘流东去时。
寸心同尺璧,投此报冯夷。
【其二】
江曲全萦楚,云飞半自秦。
岘山回首望,如别故关人。
【其三】
浦烟函夜色,冷日转秋旻。
自有沈碑石,清光不照人。
【其四】
楚岸云空合,楚城人不来。
只今谁善舞,莫恨发阳台。
【其五】
行背青山郭,吟当白露秋。
风流无屈宋,空咏古荆州。
【其六】
晚来渔父喜,罾重欲收迟。
恐有长江使,金钱愿赎龟。
【其七】
去指龙沙路,徒悬象阙心。
夜凉无远梦,不为偶闻砧。
【其八】
霁云疏有叶,雨浪细无花。
隐放扁舟去,江天自有涯。
【其九】
好日当秋半,层波动旅肠。
已行千里外,谁与共秋光。
【其十】
润色非东里,官曹更建章。
宦游难自定,来唤棹船郎。
【其十一】
夜江清未晓,徒惜月光沉。
不是因行乐,堪伤老大心。
【其十二】
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静听江叟语,俱是厌兵人。
【其十三】
箭漏日初短,汀烟草未衰。
雨馀虽更绿,不是采蘋时。
【其十四】
山雨夜来涨,喜鱼跳满江。
岸沙平欲尽,垂蓼入船窗。
【其十五】
渚边新雁下,舟上独凄凉。
俱是南来客,怜君缀一行。
【其十六】
牵路沿江狭,沙崩岸不平。
尽知行处险,谁肯载时轻。
【其十七】
云密连江暗,风斜著物鸣。
一杯真战将,笑尔作愁兵。
【其十八】
柳拂斜开路,篱边数户村。
可能还有意,不掩向江门。
【其十九】
不识桓公渴,徒吟子美诗。
江清唯独看,心外更谁知。
【其二十】
憔悴异灵均,非谗作逐臣。
如逢渔父问,未是独醒人。
【其二十一】
水涵秋色静,云带夕阳高。
诗癖非吾病,何妨吮短毫。
【其二十二】
登舟非古岸,还似阻西陵。
箕伯无多少,回头讵不能。
【其二十三】
帆翅初张处,云鹏怒翼同。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
【其二十四】
秋云久无雨,江燕社犹飞。
却笑舟中客,今年未得归。
【其二十五】
佳节虽逢菊,浮生正似萍。
故山何处望,荒岸小长亭。
【其二十六】
行到楚江岸,苍茫人正迷。
只知秦塞远,格磔鹧鸪啼。
【其二十七】
月下江流静,村荒人语稀。
鹭鸶虽有伴,仍共影双飞。
【其二十八】
斗转月未落,舟行夜已深。
有村知不远,风便数声砧。
【其二十九】
棹惊沙鸟迅,飞溅夕阳波。
不顾鱼多处,应防一目罗。
【其三十】
渐觉江天远,难逢故国书。
可能无往事,空食鼎中鱼。
【其三十一】
岸草连荒色,村声乐稔年。
晚晴初获稻,闲却采莲船。
【其三十二】
滩浅争游鹭,江清易见鱼。
怪来吟未足,秋物欠红蕖。
【其三十三】
蛩响依莎草,萤飞透水烟。
夜凉谁咏史,空泊运租船。
【其三十四】
睡稳叶舟轻,风微浪不惊。
任君芦苇岸,终夜动秋声。
【其三十五】
自念平生意,曾期一郡符。
岂知因谪宦,斑鬓入江湖。
【其三十六】
烟渚复烟渚,画屏休画屏。
引愁天末去,数点暮山青。
【其三十七】
水天凉夜月,不是惜清光。
好物随人秘,秦淮忆建康。
【其三十八】
古来多思客,摇落恨江潭。
今日秋风至,萧疏独沔南。
【其三十九】
映竹疑村好,穿芦觉渚幽。
渐安无旷土,姜芋当农收。
【其四十】
秋风动客心,寂寂不成吟。
飞上危樯立,啼乌报好音。
【其四十一】
见底高秋水,开怀万里天。
旅吟还有伴,沙柳数枝蝉。
【其四十二】
九日自佳节,扁舟无一杯。
曹园旧尊酒,戏马忆高台。
【其四十三】
兵火有馀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其四十四】
渚禽菱芡足,不向稻粱争。
静宿凉湾月,应无失侣声。
【其四十五】
轻云未护霜,树杪橘初黄。
信是知名物,微风过水香。
【其四十六】
渺渺望天涯,清涟浸赤霞。
难逢星汉使,乌鹊日乘槎。
【其四十七】
土旷深耕少,江平远钓多。
生平皆弃本,金革竟如何。
【其四十八】
海月非常物,等闲不可寻。
披沙应有地,浅处定无金。
【其四十九】
风晚冷飕飕,芦花已白头。
旧来红叶寺,堪忆玉京秋。
【其五十】
风好来无阵,云闲去有踪。
钓歌无远近,应喜罢艨艟。
【其五十一】
吴疆连楚甸,楚俗异吴乡。
漫把尊中物,无人啄蟹筐。
【其五十二】
岸绿野烟远,江红斜照微。
撑开小渔艇,应到月明归。
【其五十三】
雨馀江始涨,漾漾见流薪。
曾叹河中木,斯言忆古人。
【其五十四】
叶舟维夏口,烟野独行时。
不见头陀寺,空怀幼妇碑。
【其五十五】
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
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
【其五十六】
坠露晓犹浓,秋花不易逢。
涉江虽已晚,高树搴芙蓉。
【其五十七】
舟航依浦定,星斗满江寒。
若比阴霾日,何妨夜未阑。
【其五十八】
近戍离金落,孤岑望火门。
唯将知命意,潇洒向乾坤。
【其五十九】
丛菊生堤上,此花长后时。
有人还采掇,何必在春期。
【其六十】
夕景残霞落,秋寒细雨晴。
短缨何用濯,舟在月中行。
【其六十一】
堤坏漏江水,地坳成野塘。
晚荷人不折,留取作秋香。
【其六十二】
左宦终何路,摅怀亦自宽。
襞笺嘲白鹭,无意喻枭鸾。
【其六十三】
楼空人不归,云似去时衣。
黄鹤无心下,长应笑令威。
【其六十四】
白帝朝惊浪,浔阳暮映云。
等闲生险易,世路只如君。
【其六十五】
橹慢开轻浪,帆虚带白云。
客船虽狭小,容得庾将军。
【其六十六】
风雨正甘寝,云霓忽晚晴。
放歌虽自遣,一岁又峥嵘。
【其六十七】
静看秋江水,风微浪渐平。
人间驰竞处,尘土自波成。
【其六十八】
风劲帆方疾,风回棹却迟。
较量人世事,不校一毫厘。
【其六十九】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其七十】
幽思正迟迟,沙边濯弄时。
自怜非博物,犹未识凫葵。
【其七十一】
曾有烟波客,能歌西塞山。
落帆唯待月,一钓紫菱湾。
【其七十二】
千顷水纹细,一拳岚影孤。
君山寒树绿,曾过洞庭湖。
【其七十三】
光阔重湖水,低斜远雁行。
未曾无兴咏,多谢沈东阳。
【其七十四】
晚菊绕江垒,忽如开古屏。
莫言时节过,白日有馀馨。
【其七十五】
秋寒鹰隼健,逐雀下云空。
知是江湖阔,无心击塞鸿。
【其七十六】
日落长亭晚,山门步障青。
可怜无酒分,处处有旗亭。
【其七十七】
江草何多思,冬青尚满洲。
谁能惊鵩鸟,作赋为沙鸥。
【其七十八】
远岸无行树,经霜有半红。
停船搜好句,题叶赠江枫。
【其七十九】
身世比行舟,无风亦暂休。
敢言终破浪,唯愿稳乘流。
【其八十】
数亩苍苔石,烟濛鹤卵洲。
定因词客遇,名字始风流。
【其八十一】
兴闲停桂楫,路好过松门。
不负佳山水,还开酒一尊。
【其八十二】
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
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
【其八十三】
短楫休敲桂,孤根自驻萍。
自怜非剑气,空向斗牛星。
【其八十四】
江流何渺渺,怀古独依依。
渔父非贤者,芦中但有矶。
【其八十五】
高浪如银屋,江风一发时。
笔端降太白,才大语终奇。
【其八十六】
细竹渔家路,晴阳看结缯。
喜来邀客坐,分与折腰菱。
【其八十七】
幸有烟波兴,宁辞笔砚劳。
缘情无怨刺,却似反离骚。
【其八十八】
平湖五百里,江水想通波。
不奈扁舟去,其如决计何。
【其八十九】
数峰云断处,去岸映高山。
身到韦江日,犹应未得闲。
【其九十】
一湾斜照水,三版顺风船。
未敢相邀约,劳生只自怜。
【其九十一】
江雨正霏微,江村晚渡稀。
何曾妨钓艇,更待得鱼归。
【其九十二】
沙上独行时,高吟到楚词。
难将垂岸蓼,盈把当江蓠。
【其九十三】
新野旧楼名,浔阳胜赏情。
照人长一色,江月共凄清。
【其九十四】
愿饮西江水,那吟北渚愁。
莫教留滞迹,远比蔡昭侯。
【其九十五】
湖口分江水,东流独有情。
当时好风物,谁伴谢宣城。
【其九十六】
浔阳江畔菊,应似古来秋。
为问幽栖客,吟时得酒不。
【其九十七】
高峰有佳号,千尺倚寒松。
若使炉烟在,犹应为上公。
【其九十八】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其九十九】
楚水苦萦回,征帆落又开。
可缘非直路,却有好风来。
【其一百】
远谪岁时晏,暮江风雨寒。
仍愁系舟处,惊梦近长滩。


[]:一说作者为钱珝。
洞庭湖曹松[唐]

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
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
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
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

洞庭玩月韩偓[唐]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沉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韩愈[唐]

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
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
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
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丘。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男女喧左右,饥啼但啾啾。
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
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

[]:十月的时候冷锋极盛大,北风的吹拂完全没停休。
在这苍茫的洞庭湖岸边,你我相傍分别系着小舟。
此时雾雨晦暗争着落下,湖面波涛怒击如同对投。
小舟四周的鸡犬难鸣吠,你我船上的粮绝无处谋。
想要移步也不能成功啊,险像好似被阻碍着山丘。
现在清谈虽可驱散饿感,平生梦想却是来之无由。
左右的男女们都在喧哗,有的还因饥饿哭声啾啾。
想到如非那北归的吸引,怎会羁留此地忍受忧愁。
但看着天上云外的白日,射出的寒光却自在悠悠。
若此刻暂能停雨见晴天,这就已是我无上的祈求。
[]:樊汝霖云:“永贞元年自阳山徙掾江陵,十月过洞庭湖作。或云赴阳山时作。公《江陵途中》诗,叙初赴阳山云‘春风洞庭浪’,而此诗则首云‘十月阴气盛’,可知其非矣。”王元启云:“此诗卒章明云‘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则其为徙掾江陵时作,非南迁时作可知。”洪兴祖《韩子年谱》:“即祭文云‘避风太湖,七日鹿角’者。”钱仲联云:“《水经注》:‘湘水左迳鹿角山东。’公盖阻风于洞庭湖南岸也。”张十一署,即张署,河间人。贞元中监察御史,谪临武令,历刑部郎,虔、澧二州刺史,终河南令。诗一首。
顾嗣立云:“杜子美诗:‘烈风无时休。’”
韩醇云:“《汉书·邹阳传》:‘浮云出流,雾雨咸集。’《楚辞》:‘雾雨淫淫。’”
朱熹云:“‘断’,方从杭、蜀本作‘绝’。今按:此句既有‘绝’字,则下一句不应便复出。方为杭、蜀所误。此比多矣,今但刊正,不能悉论,而论其最著者一二,以晓观者。”
蒋抱玄云:“《论语》:‘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李详《证选》:“应璩《与曹长思书》:‘有似周党之过闵子,樵苏不爨,清谈而已。’”
朱彝尊云:“偶然境道来亦醒眼,兴趣乃在近而不得相就上。”张鸿云:“造意可爱。”
祝充云:“啾啾,小儿声也。”
“用”,或作“由”。方成珪《笺正》:“此诗第二字仄平平仄,循环相间,井然不乱,当作‘用’为协。况第六韵即是‘由’字,不应复出也。”
蒋抱玄云:“《南史·宋文帝纪》:‘风转而西南,景色开霁。’”
“无”,或作“何”。张鸿云:“寄托悱恻。”蒋抱玄曰:“写得不即不离,自具神妙。”
题洞庭湖蔡押衙[唐]

可怜洞庭湖,恰到三冬无髭须。


[]:湘江北流至岳阳,达蜀江,夏潦后,蜀江涨,势高,遏住湘波,让而退,溢为洞庭湖,阔数百里。秋水归壑,湖底渐出,唯一条湘川而已,此言其不成湖也。
过洞庭湖裴说[五代十国]

浪高风力大,挂席亦言迟。及到堪忧处,争如未济时。
鱼龙侵莫测,雷雨动须疑。此际情无赖,何门寄所思。

上岳守裴说[五代十国]

入郭宽万里,岳阳堪画图。
及窥贤太守,不见洞庭湖。

岳阳兵火后题僧舍裴说[五代十国]

十年兵火真多事,再到禅扉却破颜。
唯有两般烧不得,洞庭湖水老僧闲。

游洞庭湖裴说[五代十国]

楚云团翠八百里,澧兰吹香堕春水。
白头渔子摇苍烟,鸂鶒眠沙晓惊起。
沙头龙叟夜叹忧,铁笛未响春风羞。
露寒紫藟结新愁,城角泣断关河秋。
谪仙欲识雷斧手,刬却古今愁共丑。
鲸游碧落杳无踪,作诗三叹君知否。
瀛洲一棹何时还,满江宫锦看湖山。

衡州舟子[唐]

野鹊滩西一棹孤,月光遥接洞庭湖。
堪嗟回雁峰前过,望断家山一字无。

洞庭湖张泌(佖)[五代十国]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江面上浩荡荡景色萧萧然,终日里只看见菰蒲钓鱼船。
青草湖里浪高三月从此过,杨花飞絮扑面江上风烟满。
多情怀绪莫要观看伤春景,无法消愁只因没有买酒钱。
极远处还布那几户渔家在,不成村落散住在那夕阳边。
[]:空江:洞庭湖水面横无际涯,尽日因风被阻,所以显得江面空旷。浩荡:指风吹浪涌,白波浩荡记。景萧然:这是同无风时比较,无风时江面百舸争流,异常热闹,而今船只避风,江面显得萧然。
菰(gū):即艾白;蒲(pú):水草,孤与蒲,皆生长在浅水处。泊钓船:钓船停在港湾中。
青草:湖名,今在湖南省岳阳县西南,接湘阴县界,因湖南省有青草山,而且湖中多青草,故名。青草湖向来就和洞庭湖并称。一湖之内,有沙洲间隔,一名青草,一名洞庭。
情多:指多愁善感的人。莫举伤春目:不要放眼看那使人伤心的春天的景象。
兼:又加上。
渔人:打渔的人。夕阳边:在夕阳洒落的岸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 其一李白[唐]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水波淼茫,南天无云。
秋日橘红橘红的,落向西面远方的长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处可以吊慰湘君?
[]:刑部侍郎,刑部的次官,掌管法律、刑狱等事务。晔,李晔,曾任刑部侍郎,唐乾元二年(759年)四月,因被人诬陷,贬为岭南道境内的一名县尉。中书舍人,官名,唐代撰拟诰敕的官员。中书贾舍人至,即中书舍人贾至,与李白同时的诗人,乾元(唐肃宗年号,758~760)年间被贬为岳州(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司马。
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
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
湘君,湘水之神。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唐诗正声》评:《远别离》托兴皇、英,正可互证。
《李杜诗选》:敖子发曰:游览诗妙在缀景而略写怀古之意。此诗缀景宏阔,有吞吐湖山之气,落句感懊之情深矣。
《升庵诗话》:此诗之妙不待赞。前句云“不见”,后句“不知”,读之不觉其复。此二“不”宇决不可易,大抵盛唐大家正宗作诗,取其流畅,不似后人之拘拘耳。
《唐诗直解》:缀景宏阔,有吞吐湖山之气。太白所长在此,他人不及。末句正形容秋色远耳。俗人不知,恐认做用湘君事。
《唐诗解》:唐云:湘君不得从舜,有类逐臣,故思吊之。幼邻(贾至)亦云“白云明月吊湘娥”,白盖反其语意尔。
《唐诗归》:钟云:此句正形容“秋色远”耳。俗人不知,恐误看作用湘君事(“日落长沙”二句下)。
《唐诗归折衷》:唐云:吊泛然者,读《远别离》当自知之(“不知何处”句下)。又云:贾诗“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李盖就其诗意而反之。吴敬夫云:登眺山川,感慨系之,自是人情所有。或谓湘君不得从舜,有类逐臣,故吊之。或谓湘君指杨妃,明皇无从而吊,纷纷傅会,大误后学,不可不知。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作以神胜。
《唐宋诗醇》:即目伤怀,含情无限,二十八字,不减《九辩》之哀矣。解者求其形迹之间,何以会其神韵哉!
《诗法易简录》:妙在“不知何处”四字,写得湘妃之神缥缈无方,而迁谪之感令人于言外得之,含蓄最深。
《诗境浅说续编》:此诗写景皆空灵之笔,吊湘君亦幽邈之思,可谓神行象外矣。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云:只言“日落”,未说到“月”。此首伏末首。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 其二李白[唐]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
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姑且。就,一作“问”。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唐诗归》:钟云:写洞庭寥廓幻杳,俱在言外。钟云:水月静夜,身历乃知(“南湖秋水”句下):谭云:“耐可”,丑字。
《唐诗解》:天不可乘流而上,聊沽酒以相乐耳。“赊”者,预借之意,时盖未有月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前首下联,景中含情,落句吊古;此首下联,情中见景,落句悲今。真景实情,互相映发,凌厉千古。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乘流直可“上天”,故将船买酒,可至“云边”也:无非形容月色之妙。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 其三李白[唐]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贾至啊,汉朝著名的洛阳才子贾谊是你本家吧?都是被贬到湘江;李晔啊,你我的本家,后汉的李膺也是贬到湖南,喜欢月下泛舟。
他们都还在思念长安吧?还笑得出来吗?大概连西天在那里都不知道吧?
[]:洛阳才子,指贾谊。因贾至与贾谊同姓,又同为洛阳人,所以把贾至比作贾谊。湘川,指湘江一带。
元礼,东汉李膺的字,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 元礼同舟月下仙,据《后汉书·郭泰传》记载:李膺任河南尹时,在士大夫中有很高的声望。他的朋友郭泰离京还乡时,送行的人很多,但郭泰却只与李膺同船渡河,送行的人望见都很羡慕,把他们比作神仙。这里是用李膺来比李晔。
西天,指长安。这两句化用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句意,表示对长安的怀念。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唐诗解》:贾生比至,惜其谪;元礼指晔,美其名。二子虽流落于此,能不复思长安而西笑乎?但波心迷惑,莫识为“西天”耳。四诗之中,三用“不知”字,心之烦乱可想。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潘岳《西征赋》“贾生,洛阳之才子”,谓贾谊也。贾至亦河南洛阳人,故以谊比之。后汉李膺,字元礼,与郭林宗同舟而济……用此以拟李晔。二人俱谪官,故用桓谭《新论》中“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之语,以致其思望之情。
《李太白诗醇》:稼堂云:第三(首)月下有人。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李白[唐]

【其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其三】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其四】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其五】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其一】
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水波淼茫,南天无云。
秋日橘红橘红的,落向西面远方的长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处可以吊慰湘君?
【其二】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其三】
贾至啊,汉朝著名的洛阳才子贾谊是你本家吧?都是被贬到湘江;李晔啊,你我的本家,后汉的李膺也是贬到湖南,喜欢月下泛舟。
他们都还在思念长安吧?还笑得出来吗?大概连西天在那里都不知道吧?
【其四】
皎皎秋月高挂在洞庭湖的西边,湘江北面早有鸿雁飞归。
满船醉客载歌载舞《白苎》曲,连衣服上落满了秋霜都不知道!
【其五】
舜帝妻子来潇湘后就回不去了,玉人滞留在洞庭湖边的荒草间。
对着明镜般的洞庭湖描淡妆,君山就是她们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刑部侍郎:刑部的次官,掌管法律、刑狱等事务。
晔:李晔,曾任刑部侍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四月,因被人诬陷,贬为岭南道境内的一名县尉。
中书舍人:官名,唐代撰拟诰敕的官员。
中书贾舍人至:即中书舍人贾至,与李白同时的诗人,乾元(唐肃宗年号,公元758~760)年间被贬为岳州(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司马。
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
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
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
湘君:湘水之神。
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
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姑且。就,一作“问”。
洛阳才子:指贾谊。因贾至与贾谊同姓,又同为洛阳人,所以把贾至比作贾谊。
湘川:指湘江一带。
元礼:东汉李膺的字,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元礼同舟月下仙,据《后汉书·郭泰传》记载:李膺任河南尹时,在士大夫中有很高的声望。他的朋友郭泰离京还乡时,送行的人很多,但郭泰却只与李膺同船渡河,送行的人望见都很羡慕,把他们比作神仙。这里是用李膺来比李晔。
西天:指长安。这两句化用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句意,表示对长安的怀念。
鸿:鸿鹄,即天鹅。
白苎:歌曲名。
帝子: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丹青:古代绘画常用的颜色,即指图画。
君山:山名,又名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相传娥皇、女英曾游此处,故名君山。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句:明净的洞庭湖,好像一面拂去灰尘的玉镜;君山耸立在湖中,宛如一幅图画。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其一
《唐诗正声》评:《远别离》托兴皇、英,正可互证。
《李杜诗选》:敖子发曰:游览诗妙在缀景而略写怀古之意。此诗缀景宏阔,有吞吐湖山之气,落句感懊之情深矣。
《升庵诗话》:此诗之妙不待赞。前句云“不见”,后句“不知”,读之不觉其复。此二“不”宇决不可易,大抵盛唐大家正宗作诗,取其流畅,不似后人之拘拘耳。
《唐诗直解》:缀景宏阔,有吞吐湖山之气。太白所长在此,他人不及。末句正形容秋色远耳。俗人不知,恐认做用湘君事。
《唐诗解》:唐云:湘君不得从舜,有类逐臣,故思吊之。幼邻(贾至)亦云“白云明月吊湘娥”,白盖反其语意尔。
《唐诗归》:钟云:此句正形容“秋色远”耳。俗人不知,恐误看作用湘君事(“日落长沙”二句下)。
《唐诗归折衷》:唐云:吊泛然者,读《远别离》当自知之(“不知何处”句下)。又云:贾诗“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李盖就其诗意而反之。吴敬夫云:登眺山川,感慨系之,自是人情所有。或谓湘君不得从舜,有类逐臣,故吊之。或谓湘君指杨妃,明皇无从而吊,纷纷傅会,大误后学,不可不知。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作以神胜。
《唐宋诗醇》:即目伤怀,含情无限,二十八字,不减《九辩》之哀矣。解者求其形迹之间,何以会其神韵哉!
《诗法易简录》:妙在“不知何处”四字,写得湘妃之神缥缈无方,而迁谪之感令人于言外得之,含蓄最深。
《诗境浅说续编》:此诗写景皆空灵之笔,吊湘君亦幽邈之思,可谓神行象外矣。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云:只言“日落”,未说到“月”。此首伏末首。
其二
《唐诗归》:钟云:写洞庭寥廓幻杳,俱在言外。钟云:水月静夜,身历乃知(“南湖秋水”句下):谭云:“耐可”,丑字。
《唐诗解》:天不可乘流而上,聊沽酒以相乐耳。“赊”者,预借之意,时盖未有月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前首下联,景中含情,落句吊古;此首下联,情中见景,落句悲今。真景实情,互相映发,凌厉千古。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乘流直可“上天”,故将船买酒,可至“云边”也:无非形容月色之妙。
其三
《唐诗解》:贾生比至,惜其谪;元礼指晔,美其名。二子虽流落于此,能不复思长安而西笑乎?但波心迷惑,莫识为“西天”耳。四诗之中,三用“不知”字,心之烦乱可想。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潘岳《西征赋》“贾生,洛阳之才子”,谓贾谊也。贾至亦河南洛阳人,故以谊比之。后汉李膺,字元礼,与郭林宗同舟而济……用此以拟李晔。二人俱谪官,故用桓谭《新论》中“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之语,以致其思望之情。
《李太白诗醇》:稼堂云:第三(首)月下有人。
其四
《李杜诗选》:刘须溪曰:自是悲壮。
《唐诗解》:秋月未沉,晨雁已起,舟中之客,霜露入衣而不知,岂乐时忘返耶?意必有不堪者在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惊心迟暮,含思无限。
《李太白诗醇》:谢云:前二句,景之远;后二句,景之近。稼堂云:前首是夜月,此首是将晓月。
其五
《李太白诗醇》:稼堂云:不言月,想是天晓也。此首应第一首。
总评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洞庭诸作不专写景,须看他一段无咧之思。
《柳亭诗话》:太白《洞庭》五绝,结句三用“不知”二字,亦强弩之末也。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游湖于今日之晡,而月,而月下人,而将晓月;想客散于明日天晓以后,故首尾不言月也。章法极有次第可观。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 其五李白[唐]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舜帝妻子来潇湘后就回不去了,玉人滞留在洞庭湖边的荒草间。
对着明镜般的洞庭湖描淡妆,君山就是她们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帝子,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丹青,古代绘画常用的颜色,即指图画。君山,山名,又名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相传娥皇、女英曾游此处,故名君山。两句意为:明净的洞庭湖,好像一面拂去灰尘的玉镜;君山耸立在湖中,宛如一幅图画。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其五:《李太白诗醇》:稼堂云:不言月,想是天晓也。此首应第一首。
五首诗总评: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洞庭诸作不专写景,须看他一段无咧之思。
《柳亭诗话》:太白《洞庭》五绝,结句三用“不知”二字,亦强弩之末也。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游湖于今日之晡,而月,而月下人,而将晓月;想客散于明日天晓以后,故首尾不言月也。章法极有次第可观。

下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