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请按 Ctrl+F
沛沛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天皇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天皇帝还是不肯放手。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天皇帝。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沛沛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沛沛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沛沛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沛沛 卫獶,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怀帝时任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他精读《易经》、《老子》,说话常常是非常深刻的。
沛沛 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北方的匈奴贵族刘裕乘机起兵入侵。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军队两次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西晋都城洛阳,但都被西晋军队击退。
沛沛 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卫獶决心把家迁往南方。他的哥哥卫ZAO在朝廷担任官职,母亲不忍心和卫ZAO分离,卫獶劝她要以家庭大计为重,终于说服母亲同意南迁。永嘉四年,卫獶告别哥哥,离开洛阳,带着母亲和妻子一起南下。
沛沛 卫獶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步途跋涉,餐风饮露,经受了千辛万苦。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他的神情容貌都显得憔悴不堪。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沛沛 由于社会动荡,卫獶南迁也没有能够安居乐业。过江不久,妻子不幸亡故。他辗转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沛沛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谱》.....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沛沛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沛沛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沛沛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沛沛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沛沛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沛沛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沛沛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沛沛春秋的时候,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曾参,曾参是个非常用功念书、孝顺父母的人!有一天,有人跑去对曾参的妈妈说:“伯母!曾参杀人了!”曾妈妈马上说:“不可能的!我们家曾参是个乖孩子,他不会杀人的!”,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去对曾妈妈说:“伯母!曾参杀人了!”曾妈妈还是说:“不可能的!我们家曾参是个乖孩子,他不会杀人的!”,可是,当第三个、第四个人跑来对曾妈妈说:“伯母!曾参杀人了!已经被官兵抓起来了!”
沛沛 曾妈妈开始相信曾参杀了人,难过地哭了起来:“参儿呀!妈妈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可是大家都说你杀人了,这些人跟你无冤无仇的,他们干嘛要骗我呢?参儿呀!你真的杀人了吗?呜~参儿呀,你为什么还不回来,你一定是被官兵抓起来了!” 大家都劝曾妈妈赶快逃走,免得被官兵一起抓起来,曾妈妈擦干眼泪说:“不行,如果我逃走,那谁来照顾全家大小呢?”这个时候,曾参回来了,大家都吓了一跳:“曾参,你不是杀了人被官兵抓起来了吗?”曾参说:“那个曾参不是我,是一个和我同名同姓的人!”曾妈妈才放心地笑起来:“我真是的,因为大家都说曾参杀人了,让我也怀疑自己的乖儿子杀了人。”
沛沛 后来,大家把曾参杀人的事变成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件乱造谣的事情,如果经过很多人说,就连本来不相信谣言的人也会以为是真的!
沛沛“寸木岑楼”成语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变化来,出自《孟子·告子下》。
沛沛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沛沛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沛沛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沛沛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沛沛 后人用“寸木岑楼”成语来比喻差距悬殊。
沛沛西汉时,有叫王吉和贡禹的两个人,他们是同乡,又是很要好的朋友。王吉在汉宣帝时曾被任命为大夫,后来罢免了他。贡禹做了几年官也被罢免了。汉元帝即位后,王吉又出来做了大官。贡禹听到这个消息,认为自己又将有机会向上爬,于是把自己帽子上的灰尘掸去,准备出去做官。当时有人讽刺他们说:“王吉在位,贡公弹冠。”
沛沛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沛沛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沛沛东汉末年,刘备被吕布击败,被迫投降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看到刘备是个英雄,主张趁机杀掉刘备,以免后患,但曹操不听。吕布被曹操消灭后,刘备借口截击袁术,率几万人马离开了曹操。程昱闻讯乘机劝阻曹操说:当初我让你杀刘备,你不肯,现在又给他兵马,让他单独出兵。你这是放老虎回山林啊!果然刘备在击败袁术后,占据徐州,自立门户了。这个成语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沛沛晋朝时,有一个人叫稽绍,是晋惠帝的侍从官。一次,河间王联合成都王侵犯京城。稽绍随惠帝前去征讨,结果打了败仗,许多将领、官员和侍卫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只有稽绍保护着惠帝,始终不离左右。许多人看到稽绍奋勇杀敌的情景都很受感动,有人对司徒王戎说:稽绍真像一只野鹤站立在鸡群中一样,仪表出众,气度不凡。这个成语形容人的才能或仪表非常突出。
沛沛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沛沛 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沛沛 鸿鹄:天鹅。这个成语比喻有远大志向。
沛沛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沛沛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沛沛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其它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沛沛秦末,汉楚争霸,楚王项羽对汉王刘邦提出建议:“天下不安定好多年了,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所以,我愿意向汉王挑战,决一胜负,不要苦了老百姓。”最后,刘邦当然不会接受这匹夫之勇的挑战,更凭其智能,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
沛沛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曾在北方经营畜牧业,因为管理得法,发展很快,许多人都来投奔他。
沛沛 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他周围的人说:“大丈夫立志,越是穷困,越要坚强;越是年纪大,越要不服老(原文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人们听了,都很佩服他。
沛沛 马援有几千头牛和羊,还有大批粮食,但是他不看重这些财物,常把经营得来的钱分给大家,自己却过着比较朴素的生活。他说:“积累资财,就在于用它来帮助别人,否则,只不过是一个守财奴罢了!”
沛沛 马援在这里说的“老当益壮”,后来被引用,成了成语。“当”是应当;“益”是更加;“壮”是雄壮、强壮。常用来形容年岁越老,志气越壮,干劲越足。
沛沛宋代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幽默,很善于说笑话,所以人称滑稽才子。
沛沛 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去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他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能考上。
沛沛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的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沛沛唐朝时代,栾城有一个人,名字叫苏味道。他九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以后和他的同乡李峤都以才学出名,当时的人和称他们为苏李。苏味道在二十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曾做到吏部侍郎的职位。后来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做了宰相。根据“唐书”的记载,苏味道做了宰相以后,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事情总是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可以,却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更谈不上什么创建和改革了。他还常常对别人说:“处理事情不能做明确的决断。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责的责任,只要保持“模棱”两端就可以了。”当时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叫他“苏模棱”或者是“模棱手”。“模棱”是指方向可左可右的意思。因此,后人在遇到有人说话或处理事情不作明确的决断,也不表示显明的态度,可以或不可以都行,这就叫做“模棱两可”。
沛沛 这故事只是用来说明成语的出处,可千万别学这种人的处事态度,而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喔!
沛沛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向北走却要去楚国的人,我告诉他说:‘你的方向错了!’他却回答我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很快!’这位马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明,但是他这样走下去,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而已。现在,大王仗着强势想称霸,你越是这样做,离称霸的目的就越远,和那个想到楚国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样。魏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最后终于放弃攻打赵国的计划。
沛沛“盘根错节”这则成语的“盘”是盘旋;“错”是交错。树木的根干枝节盘屈交错。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或比喻势力根深蒂固,不易消除。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沛沛 东汉时有个读书人名叫虞诩,他从小是个孤儿,由祖母把他养大。他为了报答祖母的恩情,一直侍奉祖母到90岁高龄寿终正寝后,才应太尉李修的聘请到他府里任职。
沛沛 这时,西羌和匈奴突然入侵,北方的并州和西方的凉州同时受到严重的威胁。大将军邓骘认为与其兵分两地驻守,分散实力,还不如把兵力集中防守并州而弃凉州,朝廷中不少大臣也附和邓骘的意见。只有虞诩独排众议,他对太尉李修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凉州的百姓不但熟习军事,而且个个英勇善战;西羌之所以不敢入侵关中,也是因为畏惧凉州的百姓,而凉州百姓一向认为自已是大汉的一脉,才义无反顾地牺牲一切来捍卫国家。今天如果照邓将军意见,舍弃凉州,那对整个局势恐怕只有害处而没有好处吧!”
沛沛 邓骘听到了虞诩的意见,认为虞诩是故意和自己作对,怀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进行报复。
沛沛 过了没有多久,朝歌发生民变,老百姓纷纷武装起来与地主政府对抗,常常有地方官吏被杀的事情发生,朝廷虽然一再派兵去镇压,却始终没法平息。
沛沛 邓骘看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报复机会,便找了个理由,把虞诩调去当朝歌的县令。虞诩的亲朋好友知道后,都很为他担心,认为这次去一定凶多吉少,没有一个不替他抱不平的。可是虞诩却很有信心地笑着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去找容易的事来做。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就显不出斧头的锋利一样。我去出任朝歌县令,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沛沛 后来,虞诩到了朝歌,很快表现出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平息了当地官民之间的纠纷和动乱。朝廷认为他有将帅之才,把他升为武都太守。不久以后,他又率兵大破羌人,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官至尚书仆射。
沛沛“蓬生麻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人生活在好人中,也能成为好人。比喻良好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苟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沛沛 汉武帝第五个儿子刘胥,被封为广陵王。他年轻时力大无比,能把沉重的铜鼎扛起来,甚至可以徒手与棕熊和野猪搏斗。但他生性粗鲁,只爱吃喝玩乐,不会约束自已,所以并不讨武帝的喜欢。
沛沛 公元前87年,武帝去世,传位给他最宠爱的小儿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史称汉昭帝,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政。刘胥虽然没有什么才学,但野心倒不小,见昭帝年少无子,就希望
沛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则成语的非是不是;孰是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沛沛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沛沛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沛沛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沛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宜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沛沛“如释重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毂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沛沛 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CHOU)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只知游乐,不理国政。生母去世后,他在丧葬期间面无愁容,谈笑自若,还外出打猎取乐。这样,就使他更在国内失去民心。
沛沛 大夫子家羁见昭公越来越不像样,非常担心,几次当面向昭公进谏,希望他巩固王室
沛沛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沛沛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沛沛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沛沛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沛沛“所向无前”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沛沛 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王莽末年,岑彭为南阳棘阳县令,因为汉兵攻破城池,他逃奔到前队大夫甄阜那儿。甄阜令岑彭戴罪立功,坚守城池。后因汉兵攻打数月,城中粮尽,岑彭不得已开城投降。汉将想杀岑彭,大司徒伯升劝解说:岑彭是一郡之长官,坚心为其主守城,那是忠节。现在他归附我们,是相信正义,应当鼓励。这样,更始帝便封岑彭为归德侯。后来,他们又归顺了刘秀。待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岑做了廷尉,行使大将军的职权。从建武元年至11年,岑彭多次率部队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屡立战功。
沛沛 光武帝建武11年,岑彭和大司马吴汉,辅佐臧宫出征蜀地。因为吴汉善用步兵、不晓水战,因而光武帝任命岑彭全权主持荆门之战。岑彭得令后,便在军中征求敢攻浮桥的人;并讲明头功有大赏,激励士兵奋战。偏将鲁奇应募而前,用火烧浮桥。风怒火盛,岑彭当即率军顺风而进,所向无前,使蜀兵淹死数千人,大获全胜。
沛沛 “所向无前”,形容气势旺盛,不可阻挡。后又作所向无敌讲,意指力量很强,所到之处无人可与之对敌。
沛沛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沛沛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沛沛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
沛沛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
沛沛 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 “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 所寺庙里。
沛沛 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 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成,把其中的“十”字 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 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
沛沛 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 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沛沛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沛沛 东汉时,山阳高平(今山东兖州一带)有一个叫张俭的人,字元节。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张俭出任山阳东部督邮(官名,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一职。当时,有一个专权的宦官侯览是山阳防东人。侯览家里的人依仗侯览的权势在防东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为此,张俭写信告发了侯览和他的母亲。因为侯览整天在皇帝身边转,这封信没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览扣下了。从此侯览和张俭结了仇。
沛沛 张俭有个同乡叫朱并,是个奉迎拍马的小人,历来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听说张俭告发了侯览,为了讨好侯览,便向朝廷告密,说张俭私结党羽,图谋不规。侯览见后,立即下令逮捕张俭。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凶凶,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人家门下。因为当地老百姓都知道张俭历来很正直,名声很好,都冒着风险收留他。
沛沛 后来,人们便将望门投止引为成语,形容在急迫情况下,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
沛沛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沛沛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沛沛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沛沛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沛沛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沛沛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身边的名将张绂,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但能写诗,还擅长作赋。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陈琳是他的同乡,陈琳着有《武库赋》,张绂看过后非常欣赏,便写了封信称赞陈琳的文才。陈琳回信说:我在河北,几乎与天下隔绝,这里写文章的人少,容易被人注意,所以不是我文笔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
沛沛陶渊明是古时候的一位大诗人,当过好几种官,由于对黑暗现实不满,毅然辞官回乡。
沛沛 回到家里,他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院子里茂盛的树木,心中十分的高兴。
沛沛 酒足饭饱之后,他来到田园,满眼春景使他生出感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意思是,春天来了,树木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山泉小溪里的水正在细细长流。
沛沛 后来人们就把木欣欣以向荣这句话简化为欣欣向荣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业的蓬勃发展。
沛沛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沛沛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 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沛沛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大声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流,对天发誓说: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签了字。
沛沛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都一网打尽了。
沛沛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沛沛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沛沛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沛沛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沛沛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沛沛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沛沛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沛沛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沛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沛沛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沛沛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沛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沛沛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沛沛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沛沛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沛沛唐代的时候,有位叫司马承祯的人,在都城长安南边的终南山里,住了几十年。他替自己起了个别号叫白云,表示自己要像白云样的高尚和纯洁。唐玄宗知道了,要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谢绝了。于是,唐玄宗替他盖了一座讲究的房子,叫他住在里面抄写校正《老子》这本书。后来他完成了这项任务,到长安会见唐玄宗,见过玄宗,他正打算仍然回终南山去,偏巧碰见了也曾在终南山隐居,后来做了官的卢藏用。两人说了几句话、卢藏用抬起手来指着南面的终南山。并开玩笑地对他说:“这里面确实有无穷的乐趣呀”!原来卢藏用早年求官不成,便故意跑到终南山去隐居。终南山靠近国都长安,在那里隐居,容易让皇帝知道并请出来做官。不久。卢藏用果然达到目的。司马承祯想对他的这种行为讽刺一下,便应声说:“不错,照我看来,那里确实是做官的‘捷径’啊!”
沛沛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叫曾参的人。他是孔子的一位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曾参生活很贫困,他住在卫国的时候,没做一件新衣,有时一连三天灶中无火。他穿的衣服,整一下衣襟,就会露出胳膊肘;他穿的鞋子,往上一提,就露出了脚后跟。但曾参并不以此为苦,他穿着破衣烂鞋,整天唱着歌,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子不能召他为臣,诸侯不能攀他为友。
沛沛曹操亲率大军战胜吕布后,刘备跟随曹操到都城许昌。曹操表面上对刘备非常尊重,实际上很不放心;常派人察看刘备的动静。当时,被曹操硬逼到许昌的汉献帝,正下密诏组织一些人,准备诛杀曹操。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也参与了这一秘密活动。为了避免曹操的怀疑,他常常关着大门,躲在院子里种菜,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谋士程吴看出刘备不是一般的人,对曹操说:“我看刘备此人志向不小,颇有点英雄气概。如果现在不杀他,将来必成祸患。”曹操拿不定主意,征求另一谋士郭嘉的意见。郭嘉认为,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刘备是英雄,失败了才投奔曹操,如果杀了他,会落得个害贤的坏名声,没有什么好处。曹操认为他说得对。不久,袁术因被曹军打败,想去投奔袁绍。曹操不愿让袁术、袁绍两股势力联合,准备派兵去拦截袁术。一心想脱身的刘备见机会来了,对曹操说:“袁术投奔袁绍必经徐州,请将军拨给我一些兵马,在半路上截杀,保证能捉住袁术。”曹操不疑有他,奏明献帝,让刘备带领五万人马前往徐州。刘备立即率军匆忙出发。关羽、张飞看到他慌忙的样子,很不理解,问道:“哥哥此次出征,为何如此急急忙忙?”刘备解释说:“我在曹操手下好象是笼中的鸟、网中的鱼,很不安全,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这次出征,就好比鱼儿回到了大海,鸟儿飞上了天空,可以任意畅游翱翔,再也不会受人家限制了。”刘备刚走,郭嘉、程吴从外地赶回许昌。他们听说曹操放走了刘备,急忙去见曹操。程吴说:“从前刘备做豫州牧时,我等曾请求您把他杀掉,丞相没有听从;如今您又给了他许多兵马,这等于把蚊龙放回大海,把猛虎放归深山啊。以后再想制服他,能够办得到吗?”郭嘉接着说:“即使丞相不把他杀掉,也不该轻易放他离去。人说得好,一旦放跑了敌人,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
沛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武臣率兵攻克邯郸后,自立为赵王。武臣派部将韩广北上夺取燕地。韩广占领燕地后,自立为燕王。武臣闻报大怒,立即带领左、右校尉张耳、陈馀前去伐燕。武臣带少数将校深入燕地了解敌情,被燕军发现,经过一场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燕军俘获。为救武臣,张耳、陈馀派人前去游说韩广。赵使面见韩广后,欺骗说:张耳、陈馀愿意让您把武臣杀掉,这样他俩便可平分赵国,自立为王。如果两个赵王'左提右挈'(互相提携、扶持),要消灭燕国就太容易了。韩广一听,赶紧放武臣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