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请按 Ctrl+F
沛沛春秋时,孔子的学生颜回对老师十分崇拜,事事追随摹仿,连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腔调,都要学孔子的样子。有一回,颜回对孔子说:“老师慢步走,我也跟着慢步走;老师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老师跑,我也跟着跑;老师飞奔,我只能惊异地瞪着眼睛,从老师脚步扬起的灰尘中看着您的背影了!”
沛沛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沛沛“髀肉复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长久处于安逸环境中虚度光阴,忧虑不能再有所作为。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先左传》,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沛沛 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一天,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
沛沛 席间,刘表对刘备说:“上次没有听您的话,失去了一个好机会,真可惜!”刘备安慰地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战事。上次失去机会,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机会是没有尽头的。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
沛沛 两人交谈得很投机,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bì,大腿),发现上面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怎么啦?您是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心事?”
沛沛 刘备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实说吧。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一晃就是五年,闲居安逸,用不着骑马,髀上的肉复长,又肥又松。一想起时光过得这么快,人都快老了,复兴汉室的功业一点也没有建成,因此心里非常难受。”
沛沛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沛沛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沛沛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沛沛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象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沛沛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沛沛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盘,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沛沛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沛沛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沛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沛沛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沛沛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汉武帝时,有个官吏叫义纵,十分凶恶残暴。他一到定襄郡上任当太守,就把狱中两百多名所谓的犯人,连同入狱探视过犯人的两百多人,全部杀害。消息传出以后,使郡中的人民都不不寒而栗。
沛沛爱国诗人屈原曾多次向楚王提忠告。但昏庸的楚王不仅不接受,反而听信谗言,把他流放到外地。屈原心烦意乱,请人卜卦。他对占卜人说:对君王应该是真诚直言呢,还是虚假应酬?应为真理正义牺牲一切呢,还是奴颜婢膝、苟且偷生?应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和鸡鸭去争食吃?……占卜人被屈原的问题难住了,拱拱手说:对不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会有短的时候,寸会有长的时候),神也有不灵的时候。你的问题我没法卜。尺短寸长由此简化而来。
沛沛 尺短寸长比喻事物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沛沛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为孟子:孔子、伯夷和伊尹都是圣人,那么他们三个人有相同的地方吗?孟子说:有,要是让他们做君王,他们都能够让大家信服,使天下统一。但是要让他们去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情,或者去杀一个无辜的人,那他们就是死也不会干的。公孙丑又问:那么可不可以说,伯夷、伊尹和孔子一样,都是最伟大的圣人呢?孟子回答:不能这样说。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像孔子那样伟大的人,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孔子。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品德和才能超过一般人。
沛沛南朝梁时,朝廷大臣到溉的孙子到荩,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且擅长写诗作文,深得梁武帝的赏识。一次,到溉和到荩随梁武帝游览京口的北顾楼。梁武帝边观景,边让到溉作诗,到荩很快就写好了。梁武帝看后和到溉开玩笑说:你的文章是不是孙子代写的?并为到溉写了一首诗,大意是:到溉一生辛苦,像飞蛾扑火一样,为了照亮他人,自己焚身也毫不吝惜,毫不保留地贡献着一切,如今已经年老,可让到荩接替爷爷了。这个成语比喻自取灭亡。
沛沛春秋时代,楚平王杀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伍员得到凶讯立即乔装改扮,直奔昭关,准备到吴国去。可是,昭关已有重兵把守,伍员出不了关。伍员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巧遇父亲的好朋友东皋公。伍员在东皋公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夜间熬得须发全白。后来,伍员在东皋公的帮助下,终于被他混出关去。
沛沛 伍员逃到一条大河边,他怕追兵赶来,就隐藏在芦苇丛中。过了一会,他见一只渔船溯水而来,急忙叫道:渔夫,渔夫,快快渡我!渔翁见他气度不凡,就问他的真实姓名,伍员照实说了。渔翁很同情他,不仅帮他渡过大河,还拿来麦饭、鱼羹给他吃。
沛沛 唐代有人写成《伍子胥变文》,用风吹草动,即便藏形来形容他逃亡时的情景。
沛沛 成语风吹草动,风稍微一吹,草就摇晃起来。比喻一点点动静,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沛沛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他们的感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
沛沛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当时,管宁视若无睹,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就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沛沛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的放下了书本,跑出去看。管宁见华歆这样的不专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发现他见到了金子动心的事,就坚决的割断了并坐的席子,把座位分开,面色严肃的对华歆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沛沛 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里面,以后的人,凡是遇到朋友之间志趣不合,感情破裂,以致断绝往来,就称为“割席绝交”。
沛沛 我们无论在学习或工作上,都要专心一致;如果一起学习或工作的朋友不是这样的话,不但没有办法互相琢磨,互相协助,反而会影响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成效;这样的朋友,真是不交也罢。你认为呢?
沛沛鼎在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词汇。
沛沛 鼎在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成语“尝鼎一脔”,意即尝一块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据部分而知全体。鼎中煮食,水沸扬而且有声响,“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动荡不定,或指声音嘈杂,如“人声鼎沸”。鼎虽是炊具,但毕竟是贵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贵族进食,“钟鸣鼎食”,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反映了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
沛沛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个方面的力量互相对立、互相制约。旧时科举,殿试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总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又称“鼎元”。
沛沛 青铜铸鼎,分量当然很重,故用“力能杠鼎”喻人之神力,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虽是一句话但作用很大,便用“一言九鼎”形容。夏禹铸九鼎,鼎也成为王权的象征,夏商周朝代沿袭,都把九鼎奉成传国之宝,在哪里建王都就把九鼎迁到哪里。因此,后人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迁鼎”表示迁都;“移鼎”表示改朝换代;“窃鼎”表示夺取政权。春秋时,楚庄王北伐,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流露出夺取周朝天下之意,所以用“问鼎”、“观鼎”表示图谋王位。另外,用“鼎祚”表示国运:成语“折足覆觫”,意即鼎足折断,食物从鼎中倒了出来,比喻执政者力不胜任,以至败坏国事。
沛沛 “鼎”又从“王权”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因而帝王的辅政大臣的“鼎臣”、“鼎辅”的别称,他们的职务也有“鼎司”、“鼎席”之称。豪门大族也别称为“鼎姓”、“鼎族”等。
沛沛 “鼎鼎”的叠音词,有盛大的意思,如“鼎鼎大名”。
沛沛 《周易》有鼎挂和革挂:“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由此产生的“鼎新”、“鼎革”“鼎新革故”等词语,意思是破除旧的,建立新的,可以用于改朝换代,也可用于朝政的重大改革。
沛沛春秋时,有人送给郑国大夫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命手下的一个官员把鱼放回池塘里。谁知这个官员偷偷把鱼烧着吃了,还骗子产说:我刚把鱼放下水时,它还懒洋洋地不动。过了会,才慢慢地游了起来,后来突然游开了。子产一听,高兴地说:鱼得到了它应该在的地方。
沛沛 官员告别子产后,出来对人说:谁说子产聪明?今天我骗了他,他还以为是真的呢。
沛沛 这个成语指每人或每样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沛沛远古的时候,洪水泛滥。尧帝命鲧治水。鲧用土石来堵掩凶猛的洪水,结果失败了,被尧处死了。
沛沛 舜即位后,又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吸取父亲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把沟渠的水导人江河,又把江河的水导人大海。13年如一日,天天带领百姓奋战在治水工地,有三次路过家门口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眼。他这种三过其门而不入的牺牲精神得到后人的称颂。
沛沛 这个成语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沛沛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沛沛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沛沛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沛沛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沛沛孙策临终时,长史张昭等人都来看他。他对张昭说:请你们好好扶助我的弟弟孙权!这时,孙权才15岁,他见哥哥去世了,万分悲痛。大臣们都劝他不要过分悲伤,可他还是天天啼哭。大臣们见劝说无效,都非常着急。张昭劝孙权说:如果你只顾悲啼,不理国事……孙权听到这里,停止了哭泣,请张昭说下去。张昭继续说:这好比开门揖盗,必将自取其祸。孙权马上更换了衣服,去视察军营,以安定军心。
沛沛 成语开门揖盗由此而来。揖:拱手行礼。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沛沛楚国人宋玉,是屈原的学生,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有一次,他陪着楚顷襄王到兰台去游玩,这时,正好有一阵凉风徐徐吹来,顷襄王披着的衣襟,觉得很凉快。“好凉快的风!”顷襄王愉快的说,“这是我和老百姓们共有的呀!”宋玉因为顷襄王淫乐无道,把他老师屈原贬到了漠北,想借着“风”这件事情来讽刺顷襄王,就说:“这风是大王你独有的,老百姓哪有资格和您共有呢?”顷襄王觉得风的吹拂是不分贵贱的,现在听说是他独有的,倒觉得奇怪了,就把宋玉叫来,叫他说说道理。宋玉说:“……枳树弯曲了,就会有鸟在上面做巢;空的洞穴中,也会因为空气的流动而产生风……”停了一下,宋玉再用讥刺的口吻说:“皇宫里面,因为地方清静,产生的风自然清凉,这是属于贵族的;而老百姓们因为住在陋巷里,产生的风自然都夹有泥沙恶臭,那种风才是属于老百姓的……”
沛沛 “空穴来风”这句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它本来是宋玉借题来讽刺顷襄王的,后来的人将它引申起来,而成为事情凭空发生或流言趁隙而入的意思。
沛沛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帝时担任“大农令”。这两位大臣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官场多变,过了一个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程公感溉万千,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责一贱,交情乃见。”
沛沛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向北走却要去楚国的人,我告诉他说:‘你的方向错了!’他却回答我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很快!’这位马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明,但是他这样走下去,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而已。现在,大王仗着强势想称霸,你越是这样做,离称霸的目的就越远,和那个想到楚国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样。魏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最后终于放弃攻打赵国的计划。
沛沛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是司马迁却称赞他说:当年秦国政治腐败,百姓纷纷起来反抗,项羽在陈涉这个地方领军对抗......前后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把秦国灭掉,然后将得来的天下分封给各王侯贵族,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虽然最后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绩伟业,是近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做到。
沛沛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在洛阳宫摆设筵席宴请群臣的时候说:我之所以能成功,顺利取得天下,是因为能够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并且也懂得如何让他发挥长处。然后他问韩信对自己的看法。韩信回答说: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与长处,因此您其实心里明白,说到机智与才华,其实是不如项王。不过我曾经当过他的部下一段时间,对于他的性情、作风、才能,了解得比较清楚。项王虽然勇猛善战,一人可以压倒几千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优秀杰出的贤臣良将虽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没能好好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项王虽然很勇猛,却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谋远虑、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贤人勇将,把天下分封给有功劳的将士,使人人心悦诚服。所以天下终将成为大人您的。
沛沛熟语“贫贱之交不可忘”,经常被人们引用,也知道它最早见于《南齐书.刘悛传》;但,“贫贱之交”四字溯源何处,就很少为人所知了。其实,“贫贱之交”四字溯源何处,就很少为人所知了。其实,“贫贱之交”和“知人不易”两语,都与平原君、虞卿有点关系。
沛沛 虞卿,是有正直节操的贤臣,不是一般的播弄口舌以求富贵的游说之士。他穿着草鞋,扛着雨具,第一次见到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就赐给他黄金二千两,白璧一对;第二次见到赵孝成王,他就当上了赵国上卿。所以人们称他虞卿。
沛沛 早先,魏国国相魏齐,为了避祸,逃到他的朋友平原君家里藏了起来;因为秦国国相范雎,以前曾受过魏齐羞辱,所以秦昭王想抓到他为范雎报仇,于是秦王就写了封口气和好的信给平原君,说:“我早就听说过您的高尚行为,您如果有幸过访我,我愿意和您痛痛快快地喝十天酒。”平原君害怕秦国,又相信秦王的诚意,果真来到秦国了。不想秦王和平原群只喝了几天酒,就变了脸威胁说:“昔日周王得到吕尚,尊为太公;齐醒公得到管夷吾,敬为仲父。现在范君也是我的叔父。范君的仇人,在您的家。但愿您派人回家把他的头拿来,不然的话,我不让您回国!”平原君回答说:“和尊贵的人交朋友,是因为自己卑贱;和富有的人交朋友,是因为自己贫困。那个魏齐,是我的朋友,现在有难。就是他在我家里,我也不会交出,何况他现在并没有在我家。”秦王当然不信平原君的话,就又送信给赵王说:“您的弟弟在我手里,范睢的仇人魏齐在平原君家时里,您快点派人把魏齐的头拿来!不然,我不但不放您弟弟回国,还要举兵讨伐赵国。”赵王害怕了,忙派兵包围平原君家,搜捉魏齐。魏齐趁天黑逃出了平原君家,俞俞跑到虞卿那里求救。虞卿考虑难以说服赵王收回成命,就解下相印,弃官和魏齐一块改装潜逃到魏国,打算通过信陵君的帮助到楚国去。他们未抵大粱城,信陵君已得到了消息,可是,信陵君害怕秦国,郄着不想会见他俩,只是一再追问门客:“这虞卿是臬的人啊?”这时候,魏国著名的义士侯赢在旁,听了信陵君的问话,不由得叹了口气说:“唉,真是人固然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真不容易!那个虞卿脚穿草鞋,肩扛雨具,赵王第一次见到他,就赏赐他白璧一对,黄金二千两;赵王第二次见到他,就拜他为上卿;第三次见到他,到底授给他相印。封为万户侯。在那个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他了。而那个魏齐,在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找虞卿。虞卿不敢看重高官厚禄而置朋友的难处不顾,就解下相印,扔下万户侯,和魏齐悄悄出走。他是为了解救贤士厄难才来投靠公子,而公子您却还问什么‘是怎样的人’!唉,真是人固然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真是不容易啊!”信陵君听了很是惭愧,立刻驾着车到郊外去亲迎虞卿和魏齐。不想魏齐听到信陵君开头不愿见他的消息,又急又气,还怕因为自己而拖累虞卿,就拔剑自杀了。等信陵君赶到,魏齐早断气了,信陵君见状痛悔不及。后来,赵王听到消息,到底把魏齐的脑袋弄来,派人送给秦王,秦王这才把平原君放回赵国。
沛沛 后来,人们就把那种相结以义,可以托生死,救急难的朋友交情叫作“贫贼之交”;用“知人未易”来表明要真的了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不容易的。
沛沛“日不暇给”这则成语的“暇”是空闲的意思。这则成语表示事务繁重,时间不够用。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高槛本纪下》,虽日不暇给,规摹私远矣。
沛沛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
沛沛 刘邦刚做皇帝的时候,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不过十五个郡,其余的土地都封给有功的诸侯王,几乎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但是,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不这样做就不能换得这些人攻打项羽,不能换得这些人对汉皇帝名义上的承认,也就不能换得统一与和平。
沛沛 为了求得一个安全的环境,必须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秦朝的
沛沛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圆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她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里圆泽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沛沛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沛沛三国魏明帝临死的时候,他的儿子曹芳只有八岁,为了安排身后的国事,他派人急召太尉司马懿返回京都洛阳。司马懿风尘仆仆进宫时,明帝只剩下一口气。这时,大将军曹爽已在床前。明帝拉住他俩的手,将曹芳托付给他们,要求他们好好辅佐曹芳。明帝死后,曹芳继位,朝政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掌管。开始一段时间,两人互相礼让,相安无事。
沛沛 不久,曹爽提拔了一批亲信到朝廷担任要职。这些人经常给曹爽出谋划策,要他排挤司马懿,独揽朝廷大权。曹爽依他们的话去做,就此飞扬跋扈起来。
沛沛 为了削弱司马懿处理朝政的权力,曹爽奏请皇帝让司马懿改任太傅。大傅
沛沛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沛沛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沛沛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沛沛“所向无前”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沛沛 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王莽末年,岑彭为南阳棘阳县令,因为汉兵攻破城池,他逃奔到前队大夫甄阜那儿。甄阜令岑彭戴罪立功,坚守城池。后因汉兵攻打数月,城中粮尽,岑彭不得已开城投降。汉将想杀岑彭,大司徒伯升劝解说:岑彭是一郡之长官,坚心为其主守城,那是忠节。现在他归附我们,是相信正义,应当鼓励。这样,更始帝便封岑彭为归德侯。后来,他们又归顺了刘秀。待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岑做了廷尉,行使大将军的职权。从建武元年至11年,岑彭多次率部队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屡立战功。
沛沛 光武帝建武11年,岑彭和大司马吴汉,辅佐臧宫出征蜀地。因为吴汉善用步兵、不晓水战,因而光武帝任命岑彭全权主持荆门之战。岑彭得令后,便在军中征求敢攻浮桥的人;并讲明头功有大赏,激励士兵奋战。偏将鲁奇应募而前,用火烧浮桥。风怒火盛,岑彭当即率军顺风而进,所向无前,使蜀兵淹死数千人,大获全胜。
沛沛 “所向无前”,形容气势旺盛,不可阻挡。后又作所向无敌讲,意指力量很强,所到之处无人可与之对敌。
沛沛晋代的祖逖(Tì)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沛沛唐太宗时,有个名字叫李义府的人,因善写文章,被推荐当了监察御史。李义府还善于奉承拍马,他曾写文章颂扬过唐太宗,因此,博得太宗的赏识。唐高宗时,李义府又得到高宗的信任,任中书令。从此,更加飞黄腾达。李义府外表温和谦恭,同人说话总带微笑,但大臣们知道,他心地极其阴险,因此都说他笑里藏刀。李义府在朝中为所欲为,培植亲信,任意让妻儿向人索取钱财,还随意封官许愿。高宗知道这些以后,曾婉转地告诫过他,但李义府并不放在心上。有一次,李在官中看到一份任职名单,回家后,让儿子把即将任职的人找来,对他说:“你不是想做官吗?几天内诏书即可下来,你该怎样谢我?”那人见有官做,立刻奉上厚礼。之后,高宗得知了此事,不能再容忍了,就以“泄露机密”为名,将李义府父子发配边疆。
沛沛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家学派,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学说。这些人不但学问高深、知识丰富,而且能言善辨,往往能说服执政者改变主意。
沛沛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一位辩士,他帮助齐王施政,看到齐王昏庸、没有主见、轻信小人谗言,很不满,就不客气地对齐王说:大王,您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很容易生长的植物,但如果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后,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上十天,它还能存活吗?我在大王身边的时间很短,即使您接受我一些好的建议,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但只要我一离开,那些奸臣就会在您面前唱反调,哄骗您,大王又常常轻信他们的谗言,这样怎么能让我有成就呢?他又作了一个比喻: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同样学不好。奕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非常专心学习下棋,处处听从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心不在焉,一直想着用箭射空中的天鹅。同一个老师,同时学习,但两人的成绩却相差很多。这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沛沛 孟子用了两个比喻告诉齐王做事情要有恒心,要专心,否则是不会成功的。
沛沛宋朝时,有一个学者赵令畤(德麟),著作了一本书,名叫{侯鲭录},这本书是记述前辈文人的事迹,文中有一段说:
沛沛 六十五岁的东坡老人住在儋州昌化时,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瓢,在田野间漫行,不时还哼着曲调。走了不久,遇着一位年已七十的老妪,她见东坡这样优悠自在,非常神往,便对东坡嗟叹地说:〔内翰昔日的富贵繁华,只不过像是一场春梦罢了!〕后来,在附近居住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便称呼这个老妪做〔春梦婆〕。
沛沛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领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这时,袁药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沛沛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 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
沛沛 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
沛沛 后人便把袁粲当时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这句话,引伸成为一木难支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沛沛诗经这本书是我国很有名的著作,在当时其实是一则则流传于民间的古代歌谣,其中包括了许多赞美爱情、描述男女间相恋的故事。
沛沛 诗经里有一篇名为《采葛》的诗,就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这首诗是写一对男女分开之后,心中非常思念对方。全诗的意思是: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啊!你正在外面摘葛藤,我要是一天没有看到你,就像是三个月都没有见你那样;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啊!你正在外面摘萧草,我要是一天看不见你,就如同九个月没见你一样;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啊!你正在野外摘艾草,我要是一天不见你,就好象隔了三年那样长!
沛沛这句成语,是出自唐太宗时,褚遂良上书劝谏的话。原来,有一次唐太宗听说高丽大臣墨黎元杀死国王,宣告独立的事,就打算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讨伐。于是,太宗便和亲近的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褚遂良认为不能这样做,但尚书李绩却十分赞成,许多大臣也力主出兵。褚遂良看了,就正式上书规劝,其中有这样的几句话:“……你趁机讨伐,并收复失地,自然是应该的。……但只要派两三个勇政老练的将领,带领四、五百士兵去,收回高丽就会有如反掌。……”
沛沛 以后的人,便根据褚遂良上书中的“有如反掌”这句话,引申成“易如反掌”,意思是说:做一件事情,就要像反过手掌那样,轻而易举的容易成功。关于这个故事,还有一些人说,褚遂良上唐太宗的书里里有“但遣一、二慎将,唾手可得”这两句话,所以后人也将“唾手可得”和“易如反掌”联用,或者只用其中一种,达成同一个意思。
沛沛 例如一个功课很好的学生,在参加学业竞赛的时候,预料会拿到冠军,这就可以用“易如反掌”或者是“唾手可得”来形容了。
沛沛东汉时,担任过廷尉的霍谞,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儒家经书,在当地出了名。霍谞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由于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从而押到京都洛阳,关进监狱。宋光下狱后,霍谞的心情一直不平静。当时霍谞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他从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他日思夜想怎样为舅父伸冤,最后决定给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辩白。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宋光作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得到朝廷的任用。怎么会冒触犯死罪的险去篡改诏书呢?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呢?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很有道理,对霍谞的才学和胆识也很赏识,便请求顺帝宽恕宋光。不久,宋光被免罪释放,霍谞的名声也很快传遍了洛阳。
沛沛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沛沛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沛沛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 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 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 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 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 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 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 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 您表示祝贺呢?”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 “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沛沛东汉初期,光武帝派耿廙去攻打山东的张步。虽然张步兵强马壮,还是被耿廙接连攻下了几座城。张步一看大事不好,就亲自率军直扑耿廙的军营。耿廙带领一支精兵部队出其不意地杀入张步军中,张步激战中,耿廙大腿被箭射中,他用刀把箭杀,坚持战斗。刘秀听说他受强敌反击,亲自领兵前来救援,耿廙继续出兵,终于打败了张步。刘秀夸耿廙是有志者事竟成,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这个成语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就可以把事情做成功。
沛沛尧让位给舜之前,曾找许由,想把帝位让给他,但许由坚辞不受。他说:您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我再来代替你,这不是让我离受您的名声吗?鹪鹩在森林里筑巢,占一根树枝的地方就行了;鼹鼠在河边饮水,顶多喝满一肚子也就够了。算了吧,我的君主!我要天下干什么用呢?厨师在祭祀的时候,又做菜,又备酒,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掌管祭祀的人,并不能因为厨师很忙,就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丢下手中的祭祀用具,去代替厨师做菜、备酒啊!您就是丢开天下不管,我也决不会代替您的职务。
沛沛 越俎(拼音:ZU3)代庖:厨师虽不在厨房做饭,司祭也不能放下祭品去替他下厨房。比喻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沛沛 《庄子·逍遥游》:庖人(厨师)虽不治庖,尸祝(掌管祭祀的人 )不越樽俎(祭祀用的器具)而代之矣。
沛沛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沛沛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二句。这二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势焰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
沛沛东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大将军。接着,顺帝也死去,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刘炳继位,史称汉冲帝。一年后冲帝又死去,许多忠贞的大臣主张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刘蒜为皇帝。梁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强行把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皇帝、这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见梁冀非常骄横,有一次召见群臣时,看着梁冀说:”这位是跋扈将军!“跋扈”,是霸道、不讲理的意思;梁冀听到质帝这样
沛沛汉武帝晚年,身体很不好,人也开始昏庸起来。他宠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汉武帝怀疑有人要谋害他的心理,说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头人暗加诅咒的结果。于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调查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机诬陷平时和自己作对的人,把他们一个个全杀了,前后竟杀了几万人。当时,太子刘据和江充也是对头。于是,江充向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诬告太子宫中也埋有大量的木头人,想置太子于死地。太子忍无可忍,发兵把江充杀了。江充的同党急忙去向汉武帝禀告,并欺骗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为真,便派丞相刘屈嫠带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军抵抗,双方激战了好几天,刘据兵败逃走,后来在湖县被杀。刘据在发兵抵抗丞相的部队时,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乱”、特来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当时负责守卫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寨中,授给他兵符,要他发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兵,闭寨不出。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双方谁是谁非。后来,汉武帝带病回京,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起先认为任安只是假装接受了兵符,并没有依附太子,就没追究他。任安军队里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他以前曾受过任安的鞭打。怀恨在心,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答应太子出兵,听从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武帝看了这封告发信,说:“任安是个资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见战事发生,却脚踏两只船,坐观成败,准备哪一方打赢,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怀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于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