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请按 Ctrl+F
沛沛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沛沛 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
沛沛 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沛沛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沛沛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 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 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
沛沛 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它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沛沛 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沛沛 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沛沛楚汉战争的时候,汉军大将韩信打垮了魏王豹后,继续攻打投靠楚军的赵王歇。但是他们必须经过一个叫井径的狭窄山口。赵王的谋臣李左车向赵王献计说:井径道路狭窄,汉军辎重一定拉在后面。我带一部分军队,抄小路去截断他们的辎重,就会使他们因失去给养而败走。可惜赵王没有采纳他的计策。韩信攻克赵后,向作为俘虏的李左车请教一些问题。李左车谦虚地推辞说:作为败军之将,我怎么可以教导你呢?这个成语意指打了败仗的将军。
沛沛“鞭长莫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意是说,马鞭子虽然长,但是不能打马肚子,即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应该用的地方。后来比喻虽然愿意去做,但是力量达不到。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沛沛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沛沛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沛沛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沛沛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沛沛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沛沛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沛沛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这句话,后来简缩为成语“鞭长奠及”,比喻力量达不到。
沛沛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汉武帝时,有个官吏叫义纵,十分凶恶残暴。他一到定襄郡上任当太守,就把狱中两百多名所谓的犯人,连同入狱探视过犯人的两百多人,全部杀害。消息传出以后,使郡中的人民都不不寒而栗。
沛沛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沛沛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沛沛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沛沛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沛沛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沛沛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沛沛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
沛沛 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沛沛 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我提起刀来,向四周看看,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满意足啊(原文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沛沛 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我听了你的话,也受到很大启发啊!”
沛沛 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就是厨师)。
沛沛 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游刃有余”。“游”是运转;“刃”是刀刃。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工作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沛沛 另一个成语是“踌躇满志”。“踌躇”是从容自得的样子。“满志”是十分满意。“踌躇”这个词单独使用时,就表示犹豫不决的样子了。所以有个成语叫“踌躇不前”,是形容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沛沛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沛沛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沛沛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沛沛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 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沛沛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来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沛沛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沛沛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来到楚国叶县。县官沈诸梁间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后来子路把沈诸梁的问题告诉给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发愤求学,连饭都忘记了吃),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会高兴得忘记忧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这个成语形容勤奋好学,忘我工作。
沛沛唐朝文学家韩愈为勉励自己儿子韩符好好读书,写了首题为《符读书城南》的诗。诗中写道:有两个邻居男孩容貌相像,又都灵巧可爱。由于一个好学,一个不爱读书,渐渐就分出高低了。到二十来岁时,他们的区别就如清水沟和污水渠一样明显;当三十而立时, 一个就像龙,在官场上飞黄腾踏(如神马飞腾直上),连连升迁。而另一个还像癞蛤蟆一样在地上爬。飞黄腾踏现写为飞黄腾达。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飞地上升。
沛沛 飞黄腾达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沛沛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釜:炊事用具,即锅。薪:柴草。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沛沛这句成语见于《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又见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下面故事从《汉书》。
沛沛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州(今河北枣强东)人。他学习非常用功,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书房附近的园圃,两三年都顾不上看一看。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沛沛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都不适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应当更换琴弦而不换,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
沛沛 ……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些,都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沛沛 “改弦更张”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办法。
沛沛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沛沛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沛沛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沛沛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沛沛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沛沛有一天汉文帝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楞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
沛沛 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已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沛沛陈季常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他喜欢研究佛学,只要谈起佛理,他就会滔滔不绝的说个没完。季常的妻子柳氏是河东人,非常的凶悍,季常怕得要命;有一次,苏东坡去看季常,还没踏进门槛,就听到一声大吼,紧接着一阵拐杖落地的声音,苏东坡被吓得连退三步,楞了一会儿,才赶紧跑进去探个究竟。他进门一瞧,不禁笑了出来,原来,柳氏正竖着眉瞪着眼的骂着陈季常,而陈季常躲在一旁发抖,口里连连称是。于是,苏东坡题了一首诗送给陈季常,那首诗是这样写的: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法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沛沛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有谁能像龙丘居士(也就是陈季常)那么有才能呢?谈起佛学、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觉,但是一听到妻子的怒骂声,就吓得连拐杖都离了手,茫茫然不知所措。”
沛沛 “河东狮吼”也叫做“季常之癖”,因为河东是柳氏的故乡,所以苏东坡称她为河东狮子。“河东狮吼”是形容妻子的凶悍,而“季常之癖”则用来指怕太太的人,两句成语的意思是一样的。
沛沛从前有一个小镇,闹蝗虫闹得很厉害,所以,不管种什么植物都长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兽下山吃鸡鸭,让镇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释迦牟尼佛特地从天上降临人间,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虫,也驯服了猛兽。
沛沛 镇上的人十分感谢佛祖,其中有一位穷人特地为佛祖献上一束鲜花。当释迦牟尼看到送花的人穿著破烂的衣服,浑身脏兮兮的,却捧着一束美丽的鲜花,忍不住就说:“你家需要我帮忙吗?”献花人说:“佛啊,我不敢欺骗您,我家里是很穷没错,就连这束花都是我去借来的,可是,这是我一片诚心,所以,请您一定要收下。”释迦牟尼十分感动,便让镇上所有的穷人都摆脱了贫穷,从此大家过着幸福的日子。
沛沛“旷日持久”这则成语的旷是耽误,荒废。空废时日,拖延很久。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沛沛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荣口(口为上分下虫,音FEN)的人,被燕国封为高阳君,并派他为统帅,带领军队攻打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荣FEN很会打仗,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勇多谋。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作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沛沛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难道我们赵国就没有大将领兵了吗?仗还没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给齐国,那怎么行啊!我对燕军的情况很熟悉,为什么不派我领兵抵抗呢?”
沛沛 赵奢还进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可能一定取胜,也可能敌不过荣FEN,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会为我国的利益而认真地对付燕军。”
沛沛 接着,赵奢又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旷日持久’,荒废时间。这样长久地拖下去,几年之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沛沛 但是,赵孝成王和国相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然割让三城,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不出所料,赵国投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夺取了燕国一个小城,却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
沛沛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曾在北方经营畜牧业,因为管理得法,发展很快,许多人都来投奔他。
沛沛 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他周围的人说:“大丈夫立志,越是穷困,越要坚强;越是年纪大,越要不服老(原文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人们听了,都很佩服他。
沛沛 马援有几千头牛和羊,还有大批粮食,但是他不看重这些财物,常把经营得来的钱分给大家,自己却过着比较朴素的生活。他说:“积累资财,就在于用它来帮助别人,否则,只不过是一个守财奴罢了!”
沛沛 马援在这里说的“老当益壮”,后来被引用,成了成语。“当”是应当;“益”是更加;“壮”是雄壮、强壮。常用来形容年岁越老,志气越壮,干劲越足。
沛沛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匡地。由于孔子跟阳虎外貌相似,而阳虎曾侵犯过这地。所以,当地人就包围了孔子。孔子的学生子路来救他时,发现老师谈笑风生,就问他为何还有这样的兴致。孔子回答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听了老师一席话,子路对孔子非常佩服。
沛沛“南州冠冕”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赞誉才识卓绝的人。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征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沛沛 三国时,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是襄阳地区大名士庞德公的侄儿。他年轻时模样朴实迟钝,没有人看重他,但庞德公很了解他的才能。
沛沛 当时,荆州有个贤士,名叫司马征,善于识别人才,与庞德公是知交。庞统十八岁时,庞德公让他去拜访司马征。庞统来到司马征家时,他正在桑园里采桑叶,庞统就坐在桑树下与这位贤士交谈。两人从国家大事谈到诗书字画,越谈越投机,从白天一直谈到黑夜。
沛沛 司马征发现,他面前这位十八岁的青年竟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见解也相当独特,不落俗套,不由大为惊异,便称赞他是南方士人中的第一人。由于司马征的称赞,庞统的声名日益显露。
沛沛 那时,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庞德公对他和庞统的才能同样赏识,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庞德公认为,这两位青年都是当世俊杰。
沛沛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
沛沛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沛沛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们讲了一个故事:“西域有一个商人,偶然间得到一颗非常稀有的珍珠。因为这颗珍珠很值钱,商人一直很担心别人会来偷他的珍珠,所以,想尽办法要把它藏在一个比较隐密的地方。不过,尽管他换了多少地方,他都觉得不够安全。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一个自以为最好的办法,他把自己的肚子剖开,把珍珠藏在肚子里。当然商人最后就死了。” 唐太宗讲完故事后,就问大臣们说:“你们说世界上真的有这种人吗?” 大臣们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沛沛 唐太宗接着说:“商人的行为的确很荒谬,但是,有的人为了贪污而失去性命;有些皇帝为了追求享乐就断送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不就和那个商人一样笨吗?”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沛沛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将领,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就派他带领三十万人马去搞击北方匈奴的侵扰,收复了黄河南北的大片大地。
沛沛 接着,蒙恬又按照秦始皇的命令,把过去秦、赵、燕三国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花了多年时间,西从临洮(今甘肃岷县)起,翻山越岭一直到东边的辽东,建成了一道万里长城。
沛沛 蒙恬的兄弟蒙毅也为秦始皇平定天下,立下卓著战功。
沛沛 秦始皇死后,赵高(邯郸人)、李斯玩弄阴谋让秦始皇的次予胡亥继位。
沛沛 赵高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权。
沛沛 在秦始皇在世之时,赵高曾有过受贿舞弊,胡作非为的事,被秦始皇知道了,就让蒙毅去审理这个案子,蒙毅查清了事实,把赵高判了死刑。
沛沛 后来,赵高向秦始皇苦苦哀求,才免了他的罪。
沛沛 秦二世一上台,赵高就假借胡亥之手,派人通知蒙毅命令他自杀。
沛沛 蒙毅在申辩中,列举了秦昭襄王杀名将白起、楚平王杀贤臣伍奢、吴王夫差杀良将伍员等几件事,说明这些君王犯良臣的大错,结果是“恶声狼藉,布于诸国”,遭到人们普遍的遣责,并希望秦二世能从中引为鉴戒。
沛沛 但一贯看赵高脸色行事的胡亥不听,终于杀了蒙毅。
沛沛 这时,蒙恬正带着30万人马守卫北部边疆,胡亥怕他不服,又连夜派人赐死蒙恬。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声名狼藉”这个成语,比喻干尽坏事,臭名昭著,或形容某个人的名誉坏到了极点。
沛沛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浩)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沛沛 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殷浩的人。因为他曾经当过“中军”的官职,所以被人称为“殷中军”。他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统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的兵马,后因作战失败被罢官,并流放到信安(今浙江省境内)。
沛沛 殷浩很有学问,他爱好《老子》、《易经》,并能引经据典谈得头头是道。
沛沛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非常聪明,也善于谈吐,殷浩很喜欢他,但对他的要求却十分严格。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同前往。有一次,殷浩见他正在对别人发表言论,仔细一听,康伯所讲的,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他个人的创见,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很不高兴,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
沛沛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拾人牙慧”这个成语,比喻抄袭或改头换面地套用别人说过的话或写的文章。
沛沛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沛沛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沛沛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沛沛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沛沛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沛沛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沛沛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沛沛晋代太傅郗鉴,派一位门客到丞相王导家里去选女婿。王导告诉门客说:“你到东面的房子里,任意挑选吧︰”门客回来告诉郗鉴说:“王家的男孩都很好,听说我来选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个男孩在东面的床上露着肚子躺着,好象没听见似的。”郗鉴说:“这个人做女婿最好。”原来,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郗鉴把女儿嫁给了他。
沛沛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沛沛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沛沛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沛沛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沛沛越王句践大夫范蠡,曾经替越国出过了不少力,使得越国得以打败吴国,成为霸王。对越国来说,范蠡可是个大功臣,本来他是可以安享富贵的,但是范蠡却没有这么做,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而自行引退,过着淡泊的生活。就在众人一片惋惜声中,范蠡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他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范蠡为什么会这样劝文种呢?原来,他早就看出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从信中这几句话引申出来的。
沛沛 “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虽然同样出自这一个地方,但意思却不同,因为在鸟尽的时候,弓是用来收起来的,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但狗的命运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没有作用的时候,还会被主人烹来吃了,连性命都不保,这就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沛沛 例如,甲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甲国派人混到乙国去刺探军情,结果,甲国获胜,但是那人却被诬指为卖国,终于被杀,这就是“兔死狗烹”,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有事就用你,无事就给你一个罪名”这句话。
沛沛魏晋时期有七位名士,他们是嵇(Jī)康、阮籍(RUǎNJí)、阮咸、山涛、向秀、王戎(RóNG)和刘剑。这七人常在嵇康家附近的一大片竹林里游玩饮酒,所以人称竹林七贤。这七贤在生活上都有一些怪脾气:放任随便,毫不注意仪容和身份。就拿其中的阮籍来说吧.他喝醉了酒就往地上一躺,也不管那地上干净不干净,往往好几天不醒。他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能够酿造美酒,就请求到那里去任职,以便痛痛快快地喝酒。所以人们根据他的官街,也称他阮步兵。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叔侄也还都爱好音乐。际籍既能弹琴又能唱歌,阮咸琵琶弹得很好,又精通音律。他特别喜爱一种形似月琴的拔弦乐器,这种乐器据说是他发明的,所以后来被称为阮咸,简称阮。阮氏家族住在同一条街上。阮籍、阮咸叔侄俩在街的南面,阮氏其它兄弟住在街的北面。叔侄俩家境清贫,而街北面的阮氏兄弟却大都是富贵人。但是,阮籍和阮咸并不因人穷而志短。根据当地的习俗,每年七月六月,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筐,把所有的衣物都拿出来晒一晒,以防止发霉虫蛀。街北的那些阮氏兄弟富有,穿的是绫罗绸缎,因此晒出来的衣服光彩夺目,看得人们眼花缭乱。阮咸看到对面庭院里挂满了衣服,便对叔叔说:我们也拿些衣服去晒晒吧!可是,他俩找来找去找不到什么衣服可晒,就把一条粗布的牛鼻裤子用竹竿串起来,高高地挂在庭院中。邻居见了,对阮咸说:你还是不晒算了,这样的衣服晒出去太寒酸了!阮咸回答说:这是一种习俗,我们也不能不这样做呀!就让它这样晒吧!
沛沛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被打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龠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这时,耿龠(GěNGYUè)手下的孙仓、卫包便劝耿龠投归刘子与(王郎)。耿龠闻听大怒,按剑说道:刘子与这个反贼,我和他势不两立!等我到长安请皇上调动渔阳、上谷的兵马,从太原、代郡出击,来回几十天,便能以轻骑兵袭击那些'乌合之众',势如摧枯拉朽(CUīKūLāXIǔ),定能获胜。谁不识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贼,定遭灭族杀身之祸!
沛沛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天皇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天皇帝还是不肯放手。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天皇帝。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沛沛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沛沛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沛沛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沛沛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沛沛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勤劳的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随从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地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千金 的。
沛沛西晋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将军,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
沛沛 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决心为国家效力。夜里他们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条被子,一听到鸡叫,就赶忙起来,跑到庭院里舞剑(闻鸡起舞)。
沛沛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领兵北伐,收复了一些失掉的地方。刘琨得知非常兴奋,他给亲戚朋友写信说:“我时刻准备去砍掉敌人的头颅,常常担心祖逖走到我前边去了,每天都是枕着武器在等待天亮(枕戈待旦)!”
沛沛 由这段历史产生了两个成语“闻鸡起舞”与“枕戈待旦”。“闻”是听到;“舞”是舞剑。“闻鸡起舞”是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后来常用它比喻立志为国出力的人的爱国热情和行动。“戈”是古代的一种武器;“旦”是天明。“枕戈待旦”是枕着武器睡觉,等待天明。现在用它比喻警惕性极高,随时准备打击敌人,也常用来比喻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
沛沛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字长卿,齐国人。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吴王阖庐(一作阖闾,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在读了孙武的兵书以后,对孙武的军事才能很赞赏,便任孙武为将,带领吴军攻破了楚国。孙武积极主张改革图强。他在《兵法》中提出了许多有关军事方面的卓越的见解。如《计篇》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他还指出战争的形势千变万化,强调在战略战术上应该“奇正相生”,灵活运用,指挥者应根据敌军形势的变化巧妙决策,以取得胜利。《谋攻篇》里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它的大意是说:熟悉自己又熟悉对方的情况,身经百战却不会失败;不熟悉对方而只是熟悉自己的情况,胜负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既不熟悉对方,又不熟悉自己的情况,每打一仗都必然要失败。由于上述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所以,“知彼知己”成了一句成语被广为运用。只有对主、客观两方面都有透彻的了解,包括作战在内,人们办一切事情才能获得成功。
沛沛古时候,临江地区有一个人外出打猎,捉到了一只小麋鹿,心中十分高兴,便把这小麋鹿带到家中养了起来。这人平时爱好养狗,大大小小的狗养了好几条。过了一段时间,小麋鹿看到这些狗和自己都很友好,便也把这些狗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过了三年,小麋鹿长成了大麋鹿,它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一天,它独自走出家门去玩,看到路上有几条狗在互相打闹。它以为这些狗也和家里的狗一样会对自己很友好,便奔过去和它们一起玩耍。这些狗见了,不由又生气又高兴。生气的是,这只傻乎平的麋鹿竞然如此大胆,竟敢自说自话地加入它们的队伍,和它们一起玩耍;高兴的是,这只麋鹿膘壮体圆,大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于是,它们一拥而上,你咬头,他咬脚,不多一会,路上一片狼藉,只剩下麋鹿的尸骸了。这只麋鹿一直到死,都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
沛沛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土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
沛沛 昔日龌龃不足夸,
沛沛 今朝旷荡恩无涯;
沛沛 春风得意马蹄疾,
沛沛 一日看尽长安花。
沛沛 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沛沛汉武帝晚年,身体很不好,人也开始昏庸起来。他宠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汉武帝怀疑有人要谋害他的心理,说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头人暗加诅咒的结果。于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调查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机诬陷平时和自己作对的人,把他们一个个全杀了,前后竟杀了几万人。当时,太子刘据和江充也是对头。于是,江充向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诬告太子宫中也埋有大量的木头人,想置太子于死地。太子忍无可忍,发兵把江充杀了。江充的同党急忙去向汉武帝禀告,并欺骗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为真,便派丞相刘屈嫠带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军抵抗,双方激战了好几天,刘据兵败逃走,后来在湖县被杀。刘据在发兵抵抗丞相的部队时,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乱”、特来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当时负责守卫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寨中,授给他兵符,要他发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兵,闭寨不出。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双方谁是谁非。后来,汉武帝带病回京,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起先认为任安只是假装接受了兵符,并没有依附太子,就没追究他。任安军队里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他以前曾受过任安的鞭打。怀恨在心,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答应太子出兵,听从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武帝看了这封告发信,说:“任安是个资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见战事发生,却脚踏两只船,坐观成败,准备哪一方打赢,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怀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于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