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请按 Ctrl+F
沛沛“不打不成相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表示经过交手,互相了解,更加投合。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沛沛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全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沛沛 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
沛沛 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沛沛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沛沛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沛沛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篾一拔。没想到竹笆篾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里,一下子全扭断了。
沛沛 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沛沛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
沛沛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敬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
沛沛 戴宗向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啊,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沛沛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沛沛 说完,两个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场不会相识。”
沛沛 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沛沛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会,途经东海,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沛沛 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沛沛《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采。
沛沛古时候,中国民间有一种风俗:过年时,用两块桃木板写上神仙的名字挂在门旁,以便压邪,这木板称作“桃符”;五月初五那天,将艾蒿扎成人形悬挂门户上方,用来驱赶毒气,称为“艾人”。
沛沛 有一天,桃符和艾人在一家的门上争吵起来。桃符抬头望着艾人骂道:“你这下贱的东西,怎么总是在我的头顶上!”艾人弯下身子说:“你的半截身子已经埋在土里了,还跟我争什么高低呢?”桃符听后,气得火冒三丈,同艾人争吵不休。这时,门神听得实在不耐烦了,出来调解说:“别吵了,我们都是没用的东西,正靠着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闲工夫闹这种意气呢?”桃符和艾人听了门神的话,羞愧地垂下了头,不再争辩了。
沛沛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沛沛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沛沛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沛沛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沛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沛沛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沛沛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沛沛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沛沛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
沛沛 晏婴到了楚国郢都,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小门前,请他从小门进城。晏婴冷笑一声,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从这儿进;我出使楚国,怎能从这里进!楚灵王反被晏子戏辱,只得大开城门,迎晏婴进城。
沛沛 楚灵王还想戏弄晏婴,在接见时,第一句话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大声回答:我国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么说没有人?楚灵王笑着说:既然有人,为什么叫你这个矮子出使我国呢?晏婴叹口气说: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贤君的国家去了。晏婴加重语气说: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
沛沛 比肩接踵成语由此而来。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沛沛“不贪为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沛沛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沛沛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
沛沛 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沛沛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沛沛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
沛沛 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沛沛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
沛沛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实告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沛沛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沛沛“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沛沛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沛沛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沛沛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沛沛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沛沛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沛沛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沛沛楚汉相争初期,刘邦率领汉军攻占了彭城,项羽马上率楚军回救包围了彭城。两军激战,刘邦大败,只得弃城而逃。楚将丁公紧迫不舍,追到彭城以西不远的地方就和刘邦的人马交上手。由于双方距离太近,不能用长兵器,只能用刀、剑等短兵器相互厮杀,刘邦渐渐支持不住了,眼看死到临头,他一边逃,一边回头向丁公求情,希望放他一条生路。丁公出于义气,停止了追赶。这个成语比喻针锋相对的斗争,也指肉搏战。
沛沛二桃杀三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比喻借刀杀人。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晏子春秋.谏下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入见公曰: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沛沛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侍候刘景公,都能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因而以勇力而闻名。
沛沛 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
沛沛春秋时代,楚平王杀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伍员得到凶讯立即乔装改扮,直奔昭关,准备到吴国去。可是,昭关已有重兵把守,伍员出不了关。伍员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巧遇父亲的好朋友东皋公。伍员在东皋公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夜间熬得须发全白。后来,伍员在东皋公的帮助下,终于被他混出关去。
沛沛 伍员逃到一条大河边,他怕追兵赶来,就隐藏在芦苇丛中。过了一会,他见一只渔船溯水而来,急忙叫道:渔夫,渔夫,快快渡我!渔翁见他气度不凡,就问他的真实姓名,伍员照实说了。渔翁很同情他,不仅帮他渡过大河,还拿来麦饭、鱼羹给他吃。
沛沛 唐代有人写成《伍子胥变文》,用风吹草动,即便藏形来形容他逃亡时的情景。
沛沛 成语风吹草动,风稍微一吹,草就摇晃起来。比喻一点点动静,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沛沛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沛沛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沛沛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 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沛沛西汉文人司马相如出游求官不如意,回到成都。一次他到临邛(地名)富豪卓王孙家赴宴。酒过三巡,他应激弹起琴来。琴声打动了卓越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她连夜就跟司马相如回成都。到了相如家,发现家居徒四壁立(家中贫穷,只有四周的墙壁),于是卓文君就劝司马相如一起到临邛去。他们卖掉马车,在临邛开了家酒店。文君卖酒,相如干杂活。卓王孙认为女儿伤风败俗,既不给他们经济上的援助,也不来见他们。
沛沛 家居徒四壁立现在写为家徒四壁。
沛沛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编年史--《资治通鉴》。他治学严谨、刻苦,为编撰《资治通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对书稿精益求精,六百多卷的初稿,到定稿时只剩下80卷,而且全部用工楷字写成,没有写一个草字,剩下的废稿把两间屋子都堆放满了。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写了1360年的历史。他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人们的赞扬。一次司马光问他的朋友: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朋友答道: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这个成语形容做事认真、踏实。
沛沛夜久月高风铎响
沛沛 在铜钟的家族中有一种称为“铎”的。它的式样象钟,但个头很小,上有孔,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按今天的叫法,它是一种大铃铛。
沛沛 铎还有一个重要用途是用于军中发令。按古代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的长官称“司马”,司马执铎。发布军令:“必奋铎以警众,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所以司马又叫“振铎”、“鸣铎”。军中以鼓声为进军之令,以金声为退军之令。铎为铜铸,为金声,司马以铎声指挥鼓手。
沛沛 “铎”与“度( DUO) ”同音,有号令限度之意。古时发布政令时须用铎声召集民众。朱熹曰:“木铎,金口木舌,施教时所振,以警众者平。”后世常以“金口木舌”(即铎)代指传教布道之人。故尔,《论语 . 八修》篇云:“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夫子自喻为天的代言人了。
沛沛 商代时,在岐王宫中竹林内,曾用丝绕悬若干个很细小的玉片,每当风起,玉片互相碰撞发出声音,宫中人听见响声便知外面起风了。因玉片声弱,后来便在宫殿檐角悬挂若干装有铃舌的小铜钟,风起而铃响,被称为“占风铎”或“风铎”。后代高大建筑尤其是塔,每层檐角上都悬有风铎。微风乍起,一阵叮当之声,别有一番情趣,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或借景抒情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游悟真寺》诗中写道:“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另一位诗人张耒也有“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寒”的传世诗句。
沛沛东汉学者梁鸿回老家时,有许多女子想嫁给他,他都谢绝了。有个叫孟光的女子虽然生得又矮又胖,但品行修养很好。她拒绝了许多人的登门求婚后,三十多岁如愿以偿地嫁给了梁鸿。婚后,他们靠种地和织布为生,日子过得幸福和睦。后来梁鸿因在一首诗中触犯了汉章帝,夫妻俩不得不流落到吴中。每天梁鸿帮人干完活回来,孟光总是低着头,把准备好的饭菜用托盘举到跟眉毛平齐的高度侍候丈夫用餐。案:托盘。这个成语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沛沛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沛沛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
沛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沛沛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沛沛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娑,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沛沛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觉沉沉睡去。
沛沛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大方,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沛沛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
沛沛 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惊,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束手无策。
沛沛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日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沛沛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沛沛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沛沛“南山可移”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铁案已定,终无改变。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旧唐书.李元铉传》,元铉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
沛沛 公元710年,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参与后来当皇帝的李隆基发动的宫廷政变,拥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当皇帝,这就是唐睿宗。太平公主以为自已立了大功,从此把持朝政,为所欲为,连宰相都要听从她的话,京城里的百官更是对她敬若神明,竭力奉承。
沛沛 太平公主家里有的是钱,但她并不满足,还到处搜括钱财,侵夺土地。有一次,她纵容家奴霸占一座寺院的磨坊,寺院为此告到官府,要求主持公道。
沛沛 主审这个案子的,是雍州负责地方民政等事的司户参军李元铉(HONG)。李元铉为官清正,审案公正。他查明那个磨坊确系寺院所有,不怕得罪显贵的太平公主,将磨坊判还寺院。
沛沛 李元铉的上司雍州长史窦怀贞得知这个事后,怕有权有势的太平公主会怪罪下来,影响到自己的前程,因此马上召见李元铉,催促他快改判。·不料,李元铉不听从窦怀贞的话,当场在判决书上写了两句话:终南山也许还能够移动,这个判决绝对不可改动。写罢,把笔丢下离去。
沛沛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向北走却要去楚国的人,我告诉他说:‘你的方向错了!’他却回答我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很快!’这位马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明,但是他这样走下去,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而已。现在,大王仗着强势想称霸,你越是这样做,离称霸的目的就越远,和那个想到楚国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样。魏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最后终于放弃攻打赵国的计划。
沛沛“旁观者清”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对同一事物,旁观者比当事人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者为,傍观见审。
沛沛 唐朝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名叫元澹(DAN),字行冲。他撰写的《魏典》三十篇,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称赞。有一次,一位大臣上疏唐玄宗,请求把唐初名相魏征修订、整理的《礼记》列为儒家经典。唐玄宗觉得这个主意好,便命元行冲等人仔细校核,再加上注解。
沛沛 过了一个时期,元行冲完成了任务,把魏征的本子编成五十篇,并加了注解,呈送给玄宗。不料右丞相张说对这样做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戴圣的本子使用到现在已近千年,东汉的郑玄也为它加了注解,为什么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行冲认为本子还是改换一下为好,他写了一篇文章,起名《释疑》,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是采用客人和主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沛沛 客人问:“《礼记》这部书,究竟哪个编的好?”
沛沛 主人答:“戴圣编的本子,从西汉到现在,已经过许多人的修订、注解,矛盾之处很多。魏征考虑到这个情况,对它进行了修订、整理,哪知那些墨守成规的人竟会反对!”客人说:“就像下棋一样,局中人反而迷糊,旁观者倒看得清楚。”
沛沛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害怕皇帝处罚自己,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意是这样的:“我来向您朝贡,经过了万水千山,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今天上复天子,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皇帝听后,饶了缅伯高。
沛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则成语的非是不是;孰是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沛沛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沛沛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沛沛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沛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宜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沛沛“忍辱负重”这则成语的忍辱是忍受屈辱;负重是承担重任。能够忍受屈辱,承担重任。带有赞扬的意思。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谱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沛沛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沛沛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沛沛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
沛沛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沛沛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沛沛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费无忌得到楚平王的宠爱,可是他又怕太子登位后会对他不利,于是他便诬告太子。没想到平王竟然相信,还把太子调到边关去。但是费无忌还是不放心,担心太子找机会报复,因此他又将伍奢囚禁,并且派人杀害太子。
沛沛 心狠的费无忌还不愿罢休,他想到伍奢有两个儿子,于是他又派人杀害了伍奢和他的大儿子,只有伍奢的小儿子伍员逃走了。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谎言,认为伍员是叛徒,因此下令追捕伍员。伍员为了逃命,一夜之间头发胡子全白了。后来他逃到了吴国,帮助吴王,建议派兵攻打楚,经过五次战争,终于打到楚国都城,这时平王已死,伍员为了报杀父兄之仇,便挖出平王的尸体,亲自鞭尸。伍员的老朋友知道之后便责备他。伤心的伍员对他说:我像一个走路的人,此时天色已晚,但是路却很远,所以会做些违背常理的事。
沛沛“如释重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毂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沛沛 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CHOU)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只知游乐,不理国政。生母去世后,他在丧葬期间面无愁容,谈笑自若,还外出打猎取乐。这样,就使他更在国内失去民心。
沛沛 大夫子家羁见昭公越来越不像样,非常担心,几次当面向昭公进谏,希望他巩固王室
沛沛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沛沛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沛沛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沛沛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沛沛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沛沛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沛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沛沛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沛沛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沛沛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沛沛宋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射箭技术极为高超,常因此而骄傲。一天,他正在给大家表演射箭,箭全射中靶心,于是就向旁边卖油的老头吹嘘起来。然而老人却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罢了。说着,拿来一个葫芦,在葫芦口放上一枚铜钱,用勺子舀了一勺油,高高地举起倒了下去。倒下去的油像一条线一样穿过钱眼而过,金部流进了葫芦,而铜钱上一点油也没沾上。老头说:干任何事都一样,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指做事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做得更好。
沛沛从前楚国有个人叫次非,在一次机会中得到一把宝剑,便高兴地渡河回家。当船划到河中心的时候。突然出现两条蛟龙,绕着他的船兴风作浪。船上的人都叮坏了,不知道该怎么样辨。次非却镇争地问船夫:“照这样下去的话,全船的人不是等死吗?”。船夫消极地说:“这注定必死无疑,还能有什么辨法呢?”次非沉思片刻,立刻拔出宝剑说:“以前丢了性命的人,之所以会死在这里,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有武器,但不敢和蛟龙拼命。”
沛沛 次非一说完话,便跳进江里,杀了这两条蛟龙。全船的人也就得救了。
沛沛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蔺相如知道以后,就处处避着他。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的望见廉颇的马车开过来,连忙叫人把车转到小巷子里避开,让廉颇的车先经过。随从们很不满意蔺相如这种处处忍让的行为,蔺相如解释说:“现在强横的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如果我和他闹起来,秦国就可以趁机侵犯赵国了。我所以对廉将军处处避让,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十分惭愧,就脱去了上衣,背上绑着一根荆杖,步行到蔺相如的家跪着请罪,蔺相如见了,亲自为他拿掉荆杖,请他穿上衣服,两人谈得十分畅快,从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沛沛 这是一则出自“史记”一书的故事,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时的情况,曾经用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后人就引用“刎颈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沛沛 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必须要先顾到国家的利益,忘却私人的怨恨。像蔺相如这种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行为,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沛沛三国时,据有江东六郡的孙权,手下有位名将叫吕蒙。他身居要职,但因小时候依靠姐夫生活,没有机会读书,学识浅薄,见识不广。有一次。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身负重任,得好好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是。吕蒙不以为然他说: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孙权开导说:我的军务比你们要繁忙多了。我年轻时读过许多书,就是没有读过《周易》。掌管军政以来,读了许多史书和兵书,感到大有益处。当年汉光武帝在军务紧急时仍然手不释卷,如今曹操也老而好学。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托,不愿读书。孙权的开导使吕蒙很受教育。从此他抓紧时间大量读书,很快大大超过一般儒生读过的书。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和吕蒙谈论政事。交谈中鲁肃常常理屈词穷,被吕蒙难倒。鲁肃不由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谋略罢了。现在才知道你学问渊博,见解高明,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吕蒙笑笑:离别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今天老兄的反应为什么如此迟钝呢?接着,吕蒙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还秘密地为鲁肃提供了三条对策。鲁肃非常重视这些对策,从不泄露出去。后来,孙权赞扬吕蒙等人说: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自强不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放下架子,认真学习,轻视财富,看重节义。这种行为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沛沛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 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 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他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 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 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沛沛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沛沛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沛沛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沛沛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沛沛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沛沛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沛沛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沛沛宋朝时,有一个学者赵令畤(德麟),著作了一本书,名叫{侯鲭录},这本书是记述前辈文人的事迹,文中有一段说:
沛沛 六十五岁的东坡老人住在儋州昌化时,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瓢,在田野间漫行,不时还哼着曲调。走了不久,遇着一位年已七十的老妪,她见东坡这样优悠自在,非常神往,便对东坡嗟叹地说:〔内翰昔日的富贵繁华,只不过像是一场春梦罢了!〕后来,在附近居住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便称呼这个老妪做〔春梦婆〕。
沛沛东汉末年,曹操率30万大军直取江南。东吴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谋士张昭建议,立即发信给荆州的刘备,让他和我们联合起来抗击曹操。因为刘备是我们东吴的女婿(刘备的妻子是孙权的妹妹),援助我们抗曹是他 义不容辞的。刘备见信后找诸葛亮商量。诸葛亮说,曹操新近杀了西凉太守马腾,所以只要派人去联络马腾的儿子马超,让他带兵入关,就能叫曹操无法再来进攻江南了。这个成语意思是在道义上是不允许推辞的。
沛沛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
沛沛 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沛沛 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我提起刀来,向四周看看,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满意足啊(原文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沛沛 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我听了你的话,也受到很大启发啊!”
沛沛 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就是厨师)。
沛沛 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游刃有余”。“游”是运转;“刃”是刀刃。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工作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沛沛 另一个成语是“踌躇满志”。“踌躇”是从容自得的样子。“满志”是十分满意。“踌躇”这个词单独使用时,就表示犹豫不决的样子了。所以有个成语叫“踌躇不前”,是形容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沛沛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字长卿,齐国人。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吴王阖庐(一作阖闾,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在读了孙武的兵书以后,对孙武的军事才能很赞赏,便任孙武为将,带领吴军攻破了楚国。孙武积极主张改革图强。他在《兵法》中提出了许多有关军事方面的卓越的见解。如《计篇》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他还指出战争的形势千变万化,强调在战略战术上应该“奇正相生”,灵活运用,指挥者应根据敌军形势的变化巧妙决策,以取得胜利。《谋攻篇》里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它的大意是说:熟悉自己又熟悉对方的情况,身经百战却不会失败;不熟悉对方而只是熟悉自己的情况,胜负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既不熟悉对方,又不熟悉自己的情况,每打一仗都必然要失败。由于上述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所以,“知彼知己”成了一句成语被广为运用。只有对主、客观两方面都有透彻的了解,包括作战在内,人们办一切事情才能获得成功。
沛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武臣率兵攻克邯郸后,自立为赵王。武臣派部将韩广北上夺取燕地。韩广占领燕地后,自立为燕王。武臣闻报大怒,立即带领左、右校尉张耳、陈馀前去伐燕。武臣带少数将校深入燕地了解敌情,被燕军发现,经过一场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燕军俘获。为救武臣,张耳、陈馀派人前去游说韩广。赵使面见韩广后,欺骗说:张耳、陈馀愿意让您把武臣杀掉,这样他俩便可平分赵国,自立为王。如果两个赵王'左提右挈'(互相提携、扶持),要消灭燕国就太容易了。韩广一听,赶紧放武臣回去了。